品讀陶淵明作文600字
一個初中小男孩在朗讀一句道;“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一個初中小男孩在朗讀一句道”刪除更好。
一陣陣朗誦的聲音向我傳來,我不免聽得入神,頭腦一閃而過一個讓人物,他便是——陶淵明。
以他人之言引出所寫之人。 “頭腦一閃而過一個讓人物”改為“腦海中出浮出了他的身影”。
我便在腦子搜索陶淵明,陶淵明這個偉大詩人,“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概,仿佛浮現在眼前。
接著描寫他的身影是如何的。
陶淵明是一個隱士,不理世俗,隱居在深山,崇高氣節,與大自然入于一體,醉生夢死,創下不朽詩句。
陶淵明是個清官,兩袖清風,看不慣官場爾虞我詐,收取賄賂,搞得烏煙瘴氣,可是他沒有能力去改變這一局面,他為人臣子,沒有權利去管,陶淵明不予官場的人同流合污,欺壓百姓,沒有辦法,他只有辭官,擺脫這腐敗的官場,在這污垢的世間,保留一點清潔。
是否應先寫他是一個清官,再寫他是一個隱士才好。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現陶淵明隱居生活,很開心,比起官場勾心斗角,爾虞我詐,好多了,一個人在一片農地耕地,逍遙自在,無拘無束。
陶淵明有兩個性格;一是性嗜酒,二是好讀書。
這二個應該是愛好而非性格。而且放上前面更好一些。
不過陶淵明是選擇逃避來面對這個社會,他選擇隱居。
在他那個那篇《桃花源記》中,便可以知道,他對這個社會充滿失望,無奈,他想象一個新的社會,自由,和平,無拘無束,百姓和樂,對這個社會的向往……
陶淵明這種行為,隱居心境根本不可取,選擇逃避,并不是辦法,應該去面對,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改變,即使一點點,也是改變……
結尾運用省略號,引人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