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言瘦語】“喜喪”否?
【 題記】
有網友說“沒有喜喪,喜就是喜,喪就是喪,沒有誰死了爹媽還歡喜?不管怎么樣都是生離死別!不可再有,能是喜嗎?盡管久病的父母是累贅,但死別的那一刻還是心痛的,那種失去,離別無法形容……“
據網絡記載,“喜喪“這種喪禮形式出現的年代為清代,最先開始操辦喜喪的民族為滿族。
“喜喪”的標準是“全壽”、 “全?!?、 “全終”,三者缺一不可。
(一)
“五一”假幾天,沒有外出遠走,在當地打轉轉兒,吃了幾席喜酒,參加了兩處葬禮,喜憂參半。
喜事場中,自然是紅色當空,喜氣洋洋。而葬禮場所,素娟黑紗,肅穆哀挽。舅兄英年早逝,喪葬場所黑白色調布置,體現出生離死別內的傷感。新華雷家溝一朋友母親過世,享年九十多歲,葬禮現場設置也以黑白色調為主。也在那幾天,有事路過大村金竹堡,那里有位張姓老人過世,享年八十多歲,孝對、地飄黑紗白字。
土城壩近幾年來興起的,有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去世,多數葬禮現場紅綾翻飛,鶯歌燕舞,興高采烈,喜氣洋洋。遠觀而不知情者,以為事家大喜事。
土城壩與大村金竹堡不過十里,與新華雷家溝不過五十里,喪葬風俗竟有如此差別,老瘦想不明白。土城壩幾年前的喪葬習俗不是這樣,從何而起?因何而變?老瘦不知所以。
在一個偶然的場合,老瘦似乎聽見“喜喪”二字。一位退休老校長去世,學校組織去送花圈。紙火店老板用紅紙寫挽聯,老瘦不同意。老板解釋說,高壽老人過世,喪事當喜事辦,即所謂的“喜喪”。老瘦以為,無論逝者滿一百歲,還是兩百歲,對于他正常的親人而言都是傷痛的事情,不知喜從何來?除非他的親人們認為他該死。我對老板說,大家都是地方文化的堅守者,有些傳統文化的底線還是要的。
然而,老瘦人微言輕,老校長的葬禮場合,除了學校送的花圈上的挽聯不是紅色外,孝對、地飄都是紅色的。后來,紙火店老板的母親過世,百歲高齡,房前屋后、漫山遍野都是紅色的,很喜慶。老瘦大姑八十多歲,過世時,電話里特別囑咐場所設置黑白基調。老瘦到場時,幾間屋大小門窗貼滿了紅對子。問之,道士未經商量就貼上了。
面對現實,老瘦無可奈何,人家的事人家想怎樣就怎樣,外人無可厚非。不過,也有人不同意“喜喪”的作派。一同事講,他內公(地方語,指媳婦的祖父)過世,九十多歲,葬禮場所紅綾一遍,挽聯內容亂七八糟,他二舅兄回來看見,當場撕爛了一部分。
(二)
關于何謂“喜喪”,標準是什么?葬禮如何做?老瘦在網上查了一些資料,并稍作點不規范的歸納。
“喜喪”在《清稗類鈔》的定義是:“人家之有喪,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于喜。而俗有所謂喜喪者,則以死者之福壽兼備為可喜也?!?/p>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家里有人去世了,而死者是德高望重,福壽雙全者,家族興旺;年紀在八九十歲,這樣的死者葬禮可謂喜喪。兒孫們就不會那么悲傷。會停靈三至五日大擺宴席,招待親朋好友。據網絡記載,“喜喪“這種喪禮形式出現的年代為清代,最先開始操辦喜喪的民族為滿族。
“喜喪”的標準有幾個。第一個標準是“全壽”,也就是年齡需要超過八十歲;第二個標準是“全?!保仨毷亲訉O滿堂、兒女孝順之人;第三個標準就是“全終”,也就是死者是無病無痛無紛擾地離開人世。
“全壽”、 “全?!?、 “全終”三者缺一不可,葬禮才可稱之為“喜喪”。隨著生活醫療條件的改善,達到“全壽”標準的老人已經不少。第二標準前半部分“子孫滿堂”界定也不難,后半部分“兒女孝順之人”標準就不好界定?!皟号㈨槨钡臉藴适鞘裁??憑自我感覺嗎?兒女對父母做得再好,也不及父母養育之恩之萬一。有的兒女對父母,感情之孝較少,道義之孝居多,生怕他人譴責而做一些被動盡孝之事。
老瘦曾了解一位九十多歲患癡呆的老人,兒子兒孫一大群。他居住屋子較偏僻,送飯菜的事,經常被兒孫們有意無意地遺忘,三天兩頭吃不飽。老人百年之后,兒孫們大擺筵席十多天,放了很多煙花火炮,做了一個很體面的道場。老瘦當時心里頗有微詞,如果把三分之一煙花的費用提前用在老人的身上多好。不知道老人的兒孫有何顏面把葬禮辦成“喜喪”?連謙虛的做秀都做不到。
第三個標準“全終“, 死者無病無痛無紛擾地離開人世。所謂“無病無痛“,就是生前沒有受到病痛的折磨,自然而然地逝世,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老死?,F世生活中,真正“老死“老人很少,多數都是飽受病痛折磨而逝,時間長短不一而已。飽受病痛折磨,死者難過,生者也難過,心傷勞累,無力無助。如此百年之后,親人們心力交瘁,葬禮何喜之有?
所謂“無紛擾“,就是死者生前積德行善,沒有口舌之爭,也沒有來自外界的詆毀。這種人一般是德高望重的大善人,他們通常會為家族或者社會做出過一定的貢獻,受族中或者社會上人們的尊重,臨老自然離去,就是我們常說的功德圓滿,安度晚年。死者為大,這個標準就不再舉例和評論了。
(三)
有網友這樣評論:“沒有喜喪,喜就是喜,喪就是喪,沒有誰死了爹媽還歡喜?不管怎么樣都是生離死別!不可再有,能是喜嗎?盡管久病的父母是累贅,但死別的那一刻還是心痛的,那種失去,離別無法形容……“
根據前面對“喜喪“定義解釋中,”兒孫們就不會那么悲傷。會停靈三至五日大擺宴席,招待親朋好友。“
摘錄網上華北平原一個村子“喜喪“的片斷:院子里搭著靈棚,正位擺著遺像和靈位,供奉著五谷、饅頭、水果、糕點、白酒、香煙、鮮花等。兩盞長明燈在靈位的一左一右忽明忽暗的燃著;靈位前面的香爐也燃著三炷香,緩緩地飄向天堂。香,燃燒到快沒了,就趕緊再蓄上三炷。靈棚的地上有家里人在瓦盆內燒紙,親友來訪也燒。靈棚門口貼有一副“椿形已隨云氣散,鶴聲猶帶月光寒”的挽聯。執事人把他家自己扎的公雞、白幡、紙馬、別墅、金銀庫等紙活擺放在靈棚的里里外外,花圈,挽幛及人們隨禮的名單也在靈棚門外顯眼的地方擺著。晚輩血親系白孝帶,平輩戴黑紗。其他親屬也戴黑紗。孫輩在白孝帶上和黑紗上縫一小塊紅布。其他來賓戴白花。
從上面這些片斷文字記錄中,喪就是喪。即使“喜喪“,只是表明具備“三全”標準的父母過世,親人朋友不過分悲傷而已,也沒有像土城壩一樣設備不倫不類。
老瘦以為,傳統文化繼承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既然應該堅守,就應該有模有樣。不能被一些沒文化的牽著鼻子走,指東殺西的。
歸結總結還是那句話,人家愛咋就咋,與老瘦何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