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課程】 簡說春聯
1月25日上午9時,汕頭市著名書法家陳樂平老師受邀到汕樟中學為師生們開展了一場集知識與趣味為一體的“簡說春聯”的講座。陳樂平,號“簡齋”,系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汕頭書法家協會主席團成員、汕金平書協副主席、潮汕歷史文化傳播講師團成員,十多次榮獲全國詩詞楹聯大賽一二三等及優秀獎,對書法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頗深。在講座中,陳老師由“趣講春聯故事”引入,為師生們講述春聯的由來,又從詞性、內容等方面深入講述了撰寫春聯的方法,師生們都被陳老師幽默的語言與滿滿的干貨深深吸引。最后,陳老師、校長和師生們一起暢談如何創作校訓對聯,在講學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以致用。
讓我們一起走進現場:
欣欣汕樟
求實求真龍破壁;
惟新惟善鳳鳴春。
師生共同創作的校訓對聯中,引用了“龍飛破壁”“鳳鳴岐山”兩個典故,寄寓汕樟學子在學校“求實,求真”校訓的指引下敢拼敢闖,勇于改變現狀,有所作為,向上向善,做新時代追夢人。
附講座實錄:
各位老師、同學:早上好!
今日有緣能和同學們說一說春聯。春聯顧名思義,就是春節貼在門框上的對聯。是一種實用性較強、且大眾比較喜歡的藝術形式。每到年關,總能見到揮春送福的人。就象今天一樣,我在樓上講春聯,老師們在樓下寫春聯。
等一下我講完春聯,同學們可以下去看看老師們寫的春聯,是否符合我講的基本規律,叫做現炒現賣。
既然說春聯,就得說一下春聯的起源。下面就由我來簡單地介紹春聯的起源和創作的基本規律和要求。
一、春聯的起源
春聯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三千多前的周代桃符。據《后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近二十厘米),寬三寸(近十厘米),在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郁壘”的名字,來避邪趨吉。所以,在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載:“春聯者,即桃符也。”故春聯也叫桃符。五代十國時,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宋史·蜀世家》說:五代后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也是第一副楹聯。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第二句的大意是: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從字面上看是比較喜氣、祥和的,素不知,這是一對國破家亡,夫死妻散的春聯。為什么這么說呢,來講個故事給同學們聽。在公元964年的除夕,五代后蜀國國主孟昶,命文學大士辛寅遜在桃木板上寫聯,以其不工,于是自己親筆題寫了上面的那一對對聯。次年即公元965年后蜀國被趙匡胤滅。當時孟昶一家連同文武嬪妃,被王全斌押去開封(宋稱東京)時,趙匡胤看著花蕊夫人的美色直流口水,(有一說后蜀國亡國,是因為趙匡胤對花蕊夫人的美色垂涎已久。)問她這次國破有何感想。花蕊夫人不但是美人也是很有名的詩人,現存詩九百多首。于是她口占答宋太祖述亡國詩。
詩云: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一句“寧無一個是男兒”!羞盡天下多少兒男哦。
她的夫君孟昶在趙匡胤的親切關懷下,只活了七天,在公元965年6月11日死去,時年47歲,當然,后來花蕊夫人便睡在趙匡胤的龍床上。)這是后話。
言歸正傳,再說春聯。
春聯直到宋代仍稱“桃符”。王安石在《元日》詩中就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
從楹聯史上來看,春聯起源于周,萌芽于宋代,流行于明代,鼎盛于清代。特別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春聯的內容還是以祥和、喜氣、贊美、祝愿為主的。
二、那么撰寫春聯或者說楹聯有什么規律呢?
我曾經問舊時鄉間老輩,什么是對聯?他說對聯對聯既對且聯。準確地說出對聯最重要的要求,即詞性相對,內容相關。
下面就具體地來說一下。
1、字數相同。
即上下聯字數要一樣。不能上聯五字下聯四字或六字。
2、詞性相當。這是春聯也是楹聯格律的語法要素。所謂詞性相當,即要求上下聯相對應的詞或詞組的詞性相對一致,或者說盡可能地相同或者相近,才能構成對仗。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顏色對顏色,數詞對數詞……
如:天對地,去對來,紅對白。寂寞對繁華。一萬對三千。
(關于詞的分類,現代漢語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數詞、量詞六類;虛詞包括副詞、連詞、介詞、助詞、嘆詞、語氣詞六類。)
3、結構相稱。上下聯在句法結構上必須互相照應,彼此對稱,要求結構的對仗。
詞和詞組的構成方式有: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并列結構、偏正結構、獨立結構、動補結構、連動結構、方位結構等。
如:冬去對春來,兔走對龍騰,春夏對東西,綠樹對紅花,看去對聽來,映帶對奔騰,天上對人間等等。
4、節奏相應。所謂節奏,主要指上下聯在音節上的停頓或間歇,這是楹聯格律中的一個聲律要求,通過聯句中有規律的停歇和韻律的變化,達到和諧的音樂美。所謂節奏相應,指的是上下聯的節奏相同、相應、相似或盡可能保持一致。
如:
節奏2/2
天開/化宇,
人在/春臺。
花開/富貴;
竹報/平安。
節奏1/3
立/三尺柜;
迎/四海賓。
節奏2/1/2
淑氣/騰/嘉節;
和風/扇/早春。
節奏4/1/2
雪兆豐年/懷/綺夢;
梅妍臘月/換/新天。
5、平仄相諧。平仄相諧就是音韻和諧。
平仄相諧,好比男女成對,試看上聯如果全是:
男男男男男男男;
下聯全是:
女女女女女女女。
這樣音韻肯定不好聽,因為缺乏音韻的變化。幼學瓊林說“孤陰則不生,獨陽則不長,故天地配以陰陽”。
所以要:男男女女;女女男男才中聽。所謂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漢字的特點是絕大多數字一字一音,音節分明。楹聯通過聯中漢字的平仄交替和對立,(做到高低配合、長短相間、升降適宜、和諧自然,)從而給人帶來抑揚頓挫、節奏明快、音韻協調的音樂美感。在楹聯創作時,要注意上下聯互相對偶的字要求平仄相反。
絕大多數漢字為二字音步,故句中奇數字位可適當放寬,偶數字位要求嚴格,即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但這不是鐵律,由于楹聯接受了詩、詞、曲、賦和駢文的多方面影響,故而在聲調掌握上有時顯得較為靈活。一般來說,采用律句創作五言、七言等短聯,其節奏點基本在二、四、六位置上;若采用詞、曲、賦、駢文以至散文、俗語、諺語、成語等句式,以及含有領字、專有名詞等,則其節奏點就不一定在偶數字位上,其平仄的匹配較之律詩要豐富靈活得多,但節奏點上的平仄仍要求相對。
此外,對于單聯內部的文字在排列上要做到平仄交替,一般連用兩個、三個即可交換平仄。
@(上聯最后一字必須為仄聲,下聯最后一字必須為平聲。這是最基本規律)
聯句尾字三連仄和三連平都是對聯創作的大忌。
如:句尾三連仄
同修富裕路;
共享小康年。
如:句尾三連平
夢里花開花艷麗;
云中歌唱歌空靈。
提到平仄,不能不提漢語的新舊音,即新舊四聲。漢語有舊四聲和新四聲之別。古漢語將音調分為平聲(含上平聲、下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除平聲以外,上聲、去聲和入聲皆為仄聲。現代漢語(主要是普通話)將音調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其中陰平和陽平為平聲,上聲和去聲為仄聲,古漢語中的入聲字在現在的普通話和北方方言中消失了,被分別歸入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里面。如:
一,十,國,讀,日,月……
在楹聯創作中,一般以運用舊四聲為宜,當然也有使用新四聲的,但在同一副楹聯中,新舊四聲不得混用。(但我個人偏于古四聲,為什么?如果你用新新四聲來看古人的詩詞楹聯,古人都錯。我以為古四聲如學書法的臨古帖,臨古帖自然古雅,臨今人的帖好不好,當然好!速入也速死這。為什么?這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所以我們學習要入古,入古才能生新。)
新舊四聲的區別主要在于對入聲字的掌握。例如,國、學、實等字,普通話的讀音都是陽平,但它們在古漢語中的讀音卻都是入聲。常用字中大約有兩百來個字屬于前述的情況,初學詩詞楹聯者可通過記憶《入聲字表》的方法加以掌握。
( 等下有時間就來辨一下平仄和四、五、七言聯聯律 )
6、內容相關。楹聯的本質特征是“既對又聯”,“對”和“聯”互為表里,表里緊密相連才是統一的整體。內容相關就是要求上下聯所表達的思想內容、語意語氣相關、相扣、相聯、相呼應。也就是說,上下聯之間要有著合理的內在邏輯關系,或相近,或相反,或相關。不論是“正對”、“反對”還是“流水對”,都應圍繞一個特定的主題加以表達和闡述,使主題突出,中心思想明確,切不可使上下聯南轅北轍,風馬牛不相及。
(可有一種風馬牛不相及的對聯,叫無情對,無情對始作俑者張之洞,一次宴群僚,出文竹有人對以武松)
7、楹聯的禁忌。在楹聯創作實踐中,自覺不自覺的違律違規的情況屢見不鮮,總結幾點如下:
一是避免合掌。應注意上下聯對仗的字詞的意義盡量避免雷同。如:“神州”對“中國”,“千秋”對“萬代”,神州歌大治;華夏樂長春。等等。
二是避免上下聯出現不規則重復字。有規則的重復字是楹聯創作中一種很好的修辭手法,增強了楹聯的表現力。但也有例外,楹聯允許“之、乎、者、也”等虛詞同位重復。
如:
初春之夢;
昨日之花。
兩個書名相對,上下聯都有之。準許的。
吉祥門中容百福;
富貴堂前納千祥。
不規則重字不準許的。
春風蕩漾春花綻;
舞步輕盈舞曲新。
(有規律重字)
三是避免上強下弱。成聯后要注意上下聯氣勢上的匹配,做到輕重相當。若上聯氣盛,下聯氣弱,即“虎頭蛇尾”,此乃對聯大忌。
還有點時間,接著來辨下平仄。
先辨四聲:古有四聲,平上去入。今也有四聲,一二三四聲。
聯律,一般四五七言聯律依照詩詞格律來。
四言律: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梅開五福;
竹報三多。
五言律:
①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三陽臨吉宅;
五福萃華門。
②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楊柳春風第;
芝蘭玉樹階。
七言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①一元二氣三陽泰;四時五福六合春。
②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花里清歌春載酒;
琴中流水靜留賓。
最后談一下我和你們林錦洪校長如何創作你們的校訓對聯,一開始我們想到是:
樹德樹人催化雨;
求真求實沐春風。
求真求實還求善;
立德立名更立人。
后來我們引用了“龍飛破壁”“鳳鳴岐山”兩個典故(簡述典故內容),寄寓你們這些汕樟學子在學校“求實,求真”校訓的指引下,敢拼敢闖,勇于改變現狀,有所作為,向上向善,做新時代追夢人。最終創作了下面這副對聯:
欣欣汕樟
求實求真龍破壁
惟新惟善鳳鳴春
以上便是春聯也是楹聯的起源和創作規律。不知同學們對春聯(楹聯)有沒有一個粗淺的認識。
諸位若有興趣,可以找一些寫對聯的書籍來學習創作,吳恭亨的《對聯話》,明末清初李漁的《笠翁對韻》來看,以加深印象。
今天就講到這里,內容參考當代聯家觀點,讓我們一起學習,現在我們移步到操場寫對聯啦,謝謝大家!
有一種夢,叫樟之夢:
汕之樟,一葉一光,一光一人生,讓每一個汕樟學子都能發光出彩!
有夢、有愛、有未來,夢已揚帆遠航!
文字:何丹妮
初審:謝豐
復審:林少斌
終審:林錦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