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互聯網的世界一隅-視野
日子的好壞取決于你吃到的糧食、遇到的朋友和投身的實事。
在美國東北部佛蒙特州的山區,有一群不聯網的人。在那兒想打電話,只能去村頭那個種土豆和養駱駝地點的交匯處,那是大山里唯一一個手機信號能夠到達的地方。當然,也得等老天爺心情好的時候,要是趕上陰天下個雨,你就對著駱駝嗷嗷吧。
當互聯網肆意張開觸角抵達世界許多角落,這里卻頑強地抵抗著它的到來。在這座山頂有一所山區學校,從老師到學生,都過著讓他們引以為豪的“不插電生活”:通信基本靠吼,聯絡基本靠走,時間要看手表,刷屏完全沒有。
這里主要為美國精英私立學校的高二學生提供一個“遠離Facebook”的獨立學期。校長埃爾登·史密斯說:“這里并不是讓學生遠離科技,而是希望他們能夠在使用科技時更加審慎。我們希望帶給學生一種生活方式,在這里,日子的好壞取決于你吃到的糧食、遇到的朋友和投身的實事。”
主動選擇這種生活方式的正是愛玩的高中生。他們自愿跟學校達成契約,入學的時候交出手機,在占地300英畝的校園里,他們想要跟外面的世界通話,必須要排隊等在宿舍樓外的電話間里,用老式電話卡撥打號碼。
但是,十幾歲的高中生不打游戲不上網,玩什么呢?選項還挺多——喂馬,劈柴,朗讀詩歌,餓了可以去田里挖土豆,悶了可以結伴去鄉下徒步旅行,在晴朗的夜晚,還可以聚在一起看星星。
他們給校友討論設定了一個主題:“科技時代,誰說了算?”
毫無疑問,答案當然是你,就像是美國《時代》周刊曾經寫過的年度人物評語那樣,“在這個互聯網時代,重要的是You,而不是YouTube”。
他們總結發布的“校友大會實錄”里這么寫道:“我們都聽說過一種流行病,它的癥狀是‘不跟朋友視頻聊天兒就活不下去’,或者‘沒有網絡就無法工作和生活’,新科技像是讓人上癮的毒藥,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許多甩也甩不掉的習慣。我們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像是被科技綁架了,沒有它似乎就沒有了生活的方向。”
在這些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們看來,現代人陷入了一種數碼時代的“忙與盲”。這些曾經迷戀跟朋友在線玩游戲的學生們意識到,自己在沒有完全學會如何掌控帶給自己方便快捷的互聯網時,就早已被它控制。在來到不插電的山區學校之前,他們忙著在Facebook上傳照片,忙著更新個人狀態,忙著觀看最新上線的視頻,他們甚至都還沒有精力從不下線的網上抽出身來,跟自己的室友說一聲“嗨”。
“我們應該學會如何跟科技和平共處,運用科技優化我們的生活品質,而不是受到它的控制。”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校友們冒出了各種五花八門的提議——“我和我的未婚妻決定,以后的家里要規劃出一片‘科技禁區’,手機和電腦不得入內”;“每當我開始一項作業,我手里只拿著鋼筆和白紙,如果沒有完成任務,我絕不碰其他東西”……
聽完他們熱烈的討論,我也非常期待加入這種“不插電生活”。可是,他們都是些隱居在大山里的人,不用手機也沒有網絡,怎么才能聯絡到他們呢?
這時候我才意識到,我看到的一切都來自他們偶爾登錄的網絡。在山區學校的官方網站上,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實時更新在網站上,穿著T恤的男生抱著木頭走在樹林里,扎著馬尾辮的女孩彎著腰為地面上的菜苗松土,還有一頭棕色的駱駝豎著耳朵沖著鏡頭咧嘴。
在這個“選擇不聯網”的世界角落里,他們還沒有放棄跟外面世界的聯絡,這份友好全都寫在了網頁上:“嗨,歡迎發郵件,和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