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的少年-精英譚
前一陣子把宮崎駿的《幽靈公主》翻出來看。在寂靜的夜里,獨自一人,關(guān)上燈,仿若一個孩童般盯著屏幕,試圖像當年一樣走入曾經(jīng)走入的故事,尋找舊日觀影時的感受。幸運的是,那所有曾經(jīng)的感動之處仍令我感動,震撼之處也仍然震撼。于是就想,所謂大師的作品,大概就是這個樣子,逆著時間的順序掉頭去看,拂去一些時代的影子,剩下的東西依然如陳年老酒般散發(fā)著濃濃的香氣。無論什么時候再重逢,都不會讓你失望,甚至可以產(chǎn)生新的感受。也正因為如此,這些大師和他們的作品才是人類寶貴的財富,留在我們的生命中,陪伴著我們一路走下去。
在這次重溫《幽靈公主》之前,我一直只是把宮崎駿當做一位動畫大師來看,令我佩服不已的是他的動畫本身。雖然動畫是這位可愛的白胡子老頭唯一的表達方式,但若只從這一點來評價他,那也不過是拿他當成一個匠人而已。單純從動畫制作的表現(xiàn)方式來看,是不足以解釋為何宮崎駿的作品可以經(jīng)得起歲月的檢驗的。其實真正使宮崎駿如此與眾不同的,該是他作品中散發(fā)出的詩意和禪意才對。打動我的,首先是詩人的宮崎駿,然后才是動畫的宮崎駿。
宮崎駿的作品并不復雜,他電影里的主人公,常常是十四五歲的少年,他們單純、清澄、孤獨、安靜,還能感受到這個世界的詩意,還在相信這個世界的美好。可是如果你因此便覺得宮崎駿是簡單的,那么你又錯了。我們總以為孩子們的心靈是脆弱和稚嫩的,然而當我們看到他們面對著這個世界所表現(xiàn)出來的堅忍、平靜和寬容的時候,我們也許不得不承認,作為成年人的我們,是多么希望成為宮崎駿的少年,心中的夢想不曾死去,對這個世界依然充滿著希望并且不坐以待斃。
我一直想,這就是宮崎駿電影的秘密,當成年人因為歷經(jīng)苦難而學習著放棄和妥協(xié)、學習著互相傾軋和爭斗的時候,宮崎駿的少年們總是默默地站出來挽救這個世界。他們是那樣的安靜而質(zhì)樸,在壓力之下保持著溫和優(yōu)雅的風度,從來不擺什么豪氣沖天的姿勢,自然得如早晨田野間吹過的一陣輕風。他們其實從來都只是一個人,不管他們化身為騎龍的少女,還是舍身保護山獸神的少年,他們一直以來都只是宮崎駿內(nèi)心中那個不曾死去的摘星星的少年。這個白胡子的老頭兒用他的電影將他們召喚出來,將我們心中的孩子召喚出來,讓我們看到,原來我們的靈魂還沒有死,我們是這樣渴望著和平與愛,我們的內(nèi)心還有一份柔情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宮崎駿的少年都具有一種詩人的氣質(zhì),也許這也是為什么宮崎駿總是喜歡選擇十幾歲的少年作為自己電影的主角的緣故,因為每個少年都可以是一個詩人,而我們這些為歲月所折磨的成年人,已經(jīng)學會了不相信奇跡。一個不相信奇跡的人,又怎么可能創(chuàng)造奇跡呢?這是一種對比,是孩子和成年人的對比,也是詩人和凡人的對比。
我只是一個平凡的人,所以我總是在等待并感謝別人帶給我奇跡。與好萊塢大片中的驚天動地相比,宮崎駿的奇跡總是那么的安靜和祥和,它是大龍貓在寂靜的夜里,為女孩們催長出的參天大樹;它是千尋穿越人神之界,堅定向前,不再回頭的腳步;它更是山獸神漫步走來的時候,腳下默默綻放的蓮花……每當這個時候我會想,也許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東方色彩或者禪意。很多年前我等待奇跡,很多年后我看宮崎駿,終于明白,如果我等待別人給我奇跡,那么奇跡永遠都不會到來,如果我創(chuàng)造奇跡,那么我就是奇跡。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只有當他們自己成為一種奇跡的時候,他們才可以達到他們想要的那種寧靜,就像少女千尋一樣。這是命運,不可放棄。
宮崎駿的少年可能永遠都不會再長大了。在我的內(nèi)心深處,也同樣有一個孩子拒絕長大。這個孩子是一個詩人,當她長大的時候,就是她死去的時候。因此,我寧愿好好地保護著她,在她的陪伴之下,安詳?shù)刈⒁曋@個世界,她是我心中的奇跡之花,在我心中靜靜地綻放。我愿為她受一切的苦,也許流淚,但不會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