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德的英雄事跡簡介范文(精選三篇)
英雄事跡(Heroicdeeds)指敢于正面抗擊邪惡,及英勇獻身,無私忘我而令人敬佩和感動的人物故事。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張思德的英雄事跡簡介范文(精選三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張思德的英雄事跡簡介1
1.為人民服務(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毛澤東
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張思德同志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志。
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精兵簡政”這一條意見,就是黨外人士李鼎銘先生提出來的;他提得好,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采用了。只要我們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為人民的利益改正錯的,我們這個隊伍就一定會興旺起來。
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我們還要和全國大多數人民走這一條路。我們今天已經領導著有九千一百萬人口的根據地,但是還不夠,還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中國人民正在受難,我們有責任解救他們,我們要努力奮斗。要奮斗就會有犧牲,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但是我們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數人民的痛苦,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過,我們應當盡量地減少那些不必要的犧牲。我們的干部要關心每一個戰士,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
今后我們的隊伍里,不管死了誰,不管是炊事員,是戰士,只要他是做過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們都要給他送葬,開追悼會。這要成為一個制度。這個方法也要介紹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開個追悼會。用這樣的方法,寄托我們的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
2.紀念文章
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就學過了毛主席的《為人民服務》,“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張思德為人民利益而死,所以他的死比泰山還重”這些話至今還記憶猶新。張思德的故事和精神鼓舞了我們這一代人,我們時刻都記著要做張思德那樣為人民服務的普通人。
自從我們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大地上出現了千千萬萬個像張思德那樣的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雷鋒、帶領蘭考人民戰天斗地的焦裕祿、心系西藏的孔繁森、帶領湘西人民致富的鄭培民、保一方平安英勇獻身的任長霞等。他們都在用自身的行動實踐著為人民服務。
在新的形勢下,全體共產黨人,都要時刻牢記毛主席的《為人民服務》的教導,認真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時刻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中貢獻我們的力量。
在新的形勢下“人民”隊伍不斷的擴大,使為人民服務思想中服務的內容具有廣泛的內涵。如果用我們在政治課中所學的主體和客體來解釋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的話,為人民服務的主體是共產黨人,服務的客體是廣大人民群眾。然而,“人民”這個被服務的客體,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有著不同的內涵,準確地把握這個內涵,對理解和實踐為人民服務思想有著重要意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主席把“人民”的范疇定義在“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們”。新的歷史時期,“人民”這個范疇已經發展成為全體社會主義的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尤其是把一些新的社會階層,準確地定位在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的行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江書記明確闡述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內涵并突出強調了“最大多數人的利益”的決定性意義,精辟地指出,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這就使我們進一步明確了新形勢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具體指向和根本所在,為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堅決維護、充分實現、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今天,所謂為人民服務,就是為最廣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實現服務;就是要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于社會和人民的勞動,使廣大勞動者勞動能力的釋放獲得更廣闊的空間,生產出越來越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并在此基礎上更高層次地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張思德同志是我們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典范,就像火炬一直傳遞著,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實踐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諾言。張思德的一生雖然短暫、平凡,但是,張思德的崇高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永放光芒。
張思德的英雄事跡簡介2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迎接紅軍來家鄉、長征途中艱難跋涉、奔赴抗日戰場、給毛澤東當警衛戰士、執行燒炭任務中不幸犧牲……四川儀隴縣40余名來自張思德紀念館、公安局、學校、社區等單位的“草根演員”,為家鄉干部群眾上演了紅色歌劇《張思德》,向革命英烈張思德致敬。
張思德,1915年4月出生于大巴山深處一個貧苦佃農家庭。重病的母親沒有奶水,只得走東家,串西家,要來谷米搗碎熬成糊喂他,因而給他起了一個小名叫“谷娃子”。出生僅7個月,母親就因病無錢醫治離開人間,父親張行品被迫把他抱給嬸母收養。谷娃子吃“千家奶”穿“百家衣”長大,養母為了讓他永記鄉親們的恩情,給他取名“思德”。
1933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創建了川陜革命根據地。1933年12月,張思德參加紅軍,不久加入共青團,1935年隨紅四方面軍長征,三度經過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他勇敢機智,曾只身泅水過江,奪得敵人的渡船,為紅軍強渡嘉陵江創造了條件。在川西茂洲地區,他神奇般地一人奪得敵人兩挺機槍,被戰士們親切地譽為“小老虎”,一時傳為佳話。1936年10月,張思德隨部隊到達陜北,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張思德始終牢記為人民利益工作的使命,堅持一切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并在實踐中一絲不茍地貫徹。
據其班長張顯揚回憶,有一回,部隊在一片水草豐盛的沼澤旁宿營。一個小戰士高興地嚷嚷著發現了野蘿卜,張思德過來檢查發現,在水塘旁邊果然有一叢葉子綠綠的、模樣很像蘿卜的植物。饑腸轆轆的小戰士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張思德忙趕上去把葉子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細細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澀。不一會兒,張思德感到有些頭暈無力,緊接著,他肚子開始劇痛,大口嘔吐起來。在失去知覺之前,他還在囑咐小戰士告知大家這草有毒。半個多小時以后,張思德慢慢醒來,模模糊糊地看見小戰士端著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說:“不要管我,快去告訴其他同志。”
延安時期,因為糧食不足,戰士們總是吃不飽飯。通信班的戰士都是小伙兒,加上經常外出送信走遠路,飯量比較大。為了讓大家多吃一些,每次吃飯時,作為通信班長的張思德吃到一半,就不聲不響撂下飯碗,提起水桶去打水,讓別人多吃一些。
大巴山腹地冬季寒冷不亞于北方,取暖多靠木炭。張思德小時候跟著父親練就了燒炭的好手藝。1944年初,張思德積極響應黨中央提出的大生產運動號召,主動到安塞縣石硤谷辦生產農場,擔任副隊長。白天,他巡回各窯,掌握火候。晚上,他也要起來數次,爬上窯頂,觀察煙色。窯里溫度很高,有的木炭出窯還有火星。但每次出炭,他都是搶先鉆到窯的最里邊撿木炭,手里包的破布著火了,他就用手弄熄后繼續干。
1944年9月5日,張思德和戰友小白決定再新挖幾個窯,多燒些木炭。當挖到中午時,突然窯頂掉下幾塊碎土,出現險情。張思德眼疾手快,一掌將小白推出洞口,厚厚的窯頂坍塌下來,把張思德埋在下邊。戰士們和老百姓從四面趕來,拼命刨土。小白得救了,張思德卻沒能搶救過來,他犧牲時,年僅29歲。
革命需要在槍林彈雨下拋頭顱灑熱血,也需要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奉獻。張思德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和戰士,他服從組織安排,甘心在燒炭的平凡崗位上忘我工作,直至光榮殉職。毛澤東給予他高度評價:“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今天,冬季已經不再寒冷。紅色的歌聲,依然飄揚在大巴山。
張思德的英雄事跡簡介3
提起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七八十年代的人耳熟能詳、背誦如流,但很少有人知道這篇文章的背后故事。讓我們沿著時間的長河溯流而上,從歷史深處去尋找答案。
在石家莊“中華老報館”,珍藏著一張泛黃陳舊的延安《解放日報》,報頭下方日期顯示1944年9月21日,就在這張報紙上,那篇著名的文章《為人民服務》在一版發表。更多的人正是通過它記住了張思德的名字。
1915年4月19日,張思德出生在四川省儀隴縣六合鄉韓家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祖輩幾代是佃戶。他出生7個月,母親因病無錢醫治離世,由幺叔娘(嬸母)撫養,靠吃“千家飯”、穿“百家衣”長大;幺叔娘(嬸母)為了讓他記住鄉親們的恩情,取名“思德”。張思德12歲始,給地主割草、放牛、擔水、掃院子,養活自己。
1933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解放了張思德的家鄉。12月,18歲的張思德參加紅軍,不久加入共青團。
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為配合中央紅軍北上,發起強渡嘉陵江戰役。總指揮徐向前率領部隊消滅了嘉陵江以東之敵,乘勝追擊。逃跑的殘敵拉走和破壞了江東船只,妄圖依托嘉陵江天險阻止紅軍西進。一個漆黑夜晚,張思德憑著一身好水性,只身泅水到對岸江邊,用鐮刀割斷纜繩,拖回了兩只渡船,為強渡西征,立下了戰功。
長征途中,紅軍經過草地,以野菜充饑,每次挖野菜,張思德總要先嘗一嘗。一天中午,部隊在一片沼澤地休息,張思德和一名小戰士找野菜,來到一個水塘邊,小戰士驚喜地大叫:“班長,瞧,野蘿卜!”張思德一看,水塘不遠處長著一簇簇、一叢叢肥嫩的野菜。饑腸轆轆的小戰士拔起來就吃,張思德眼疾手快,一把奪了回來,先放到自己嘴里嚼了嚼,味道甜絲絲的。不一會兒,他肚子疼痛,直想嘔吐,對小戰士說:“這菜有毒,不能吃,快告訴大家!”說完便失去知覺。“班長!班長!”小戰士大聲喊叫。戰友們聞聲而來,只見張思神志昏迷,連忙送往衛生所,經搶救才蘇醒過來。
1936年10月,紅軍到達陜北。在一次戰斗中,張思德沖鋒在前,右腿兩次負傷,強忍劇痛與敵拼殺,擊斃敵機槍手。他的英勇事跡,在紅軍中廣為傳頌。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張思德所在的一一五師開赴前線,他因傷病被編入留守處警衛連任副班長。張思德不顧自己的傷病,經常幫助醫務人員照顧傷病員,打水、掃地、打草鞋、刷便盆,把傷病員換下的衣服,悄悄拿到河邊去洗干凈。這年10月,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面對黨旗,他莊嚴宣誓:“我跟定黨,跟定毛主席革命到底,永不回頭!不怕吃苦,不怕犧牲,保守機密,遵守紀律,帶領群眾,堅決完成黨交給的任務,為打敗日本帝國主義,解放全中國,為實現共產主義,奮斗一生!”
1941年冬,張思德與2名戰士從楊家嶺前往新安場,途過石砭,看到一輛小汽車陷入冰窟窿里,他門立即跑去推車,只見車子后輪在冰上原地打轉,沒有向前挪動。張思德見狀,把鞋一脫,跳進冰窟窿里,抱起石頭砸車輪前的冰坨子,又喊戰友搬來一些小石塊,墊在車輪下。司機發動車子,一轟油門,“咕咚”一聲,車子從冰窟中滾了出來。
這輛車是毛澤東乘坐的。毛澤東詢問后記下了張思德的名字,臨走時風趣地說:“小同志,你是路見不平奮力相助,這種精神,值得學習哩!”
1942年春,楊家嶺修建大禮堂。在上大梁時,工人們用木架子搭繩,慢慢地把大梁往上吊。當大梁離地后,一頭被木架子頂在墻體上,另一頭對向另一邊的榫頭時,“嘎巴”一聲,支架的一根木桿斷了,整個架子晃動起來,粗大的木梁直往下落。在這岌岌可危之際,張思德飛身跨上架頂,用肩頭頂住大梁,避免了一場傷害,他自己卻受了傷。路過這里的毛澤東發現了,便立即派人去請醫生,并吩咐把受傷的戰士抬到他的窯洞,毛澤東在觀察傷情時,認出了張思德,關切地說:“老朋友,是你呀,張思德同志!”
1942年11月,中央軍委警衛營與中央教導大隊合編為中央警備團,當了多年班長的張思德精簡為一名戰士,他愉快地服從了決定。教導員淳杰與他談心,張思德堅定地說:“堅決服從組織分配。當班長是革命工作需要,當戰士也是革命工作需要。”
1943年4月,張思德因表現出色,被調到中央警備團警衛隊內衛班,在毛澤東身邊當警衛員。張思德非常高興,暗下決心“好好當一名棗園哨兵!”當天,他就換了一身整潔的軍裝,與戰友一起為毛澤東站了第一班崗。
張思德把全部心血用到照料主席的生活和警衛上。他通過細心觀察,很快地掌握了毛澤東的工作生活習慣。在執勤中,走路或做事情,盡量不發出一點響聲;給毛澤東送洗臉洗腳的熱水時,他都要親手試試冷熱合適了才端過去。每天一早起來,他輕手輕腳地把主席窯洞的院子打掃得干干凈凈;到窯洞附近走走看看,發現有早起覓食的雞狗,悄悄地把它們趕走;聽到鳥兒嘰喳,用小石頭向樹上擲,把鳥兒攆走;如果有人求見主席,只要情況不緊急,他就說明情況,讓首長們等一會兒再來。
毛澤東常走的路,只要有一點坑坑洼洼,他就鏟來黃土墊平、踩實。毛澤東外出,他提前把沖鋒槍和馬燈擦得亮亮的,提著水壺,早早地站在車邊。
毛澤東乘坐的轎車是愛國華僑陳嘉庚贈送的,車后有一個專供警衛員站立的踏板。每次出車,張思德“搶占”這個位置。夏天,車后塵土飛揚,嗆得人喘不過氣來;冬天,車后寒風凜冽,凍得手腳麻木。大家要換換他,他總是笑著說:“我喜歡冷風吹。”
1943年冬,延安天氣特別寒冷。按規定可以放下帽耳,但張思德執勤時從未放下,他說:“放下來聽覺就不靈了,有情況不能及時反應。”張思德寧讓耳朵長了凍瘡,臉凍得發紫發青,也不肯把帽耳放下來。
1944年7月,為解決中央機關和部隊冬季取暖,上級決定從警衛班抽人到安塞燒木炭。張思德主動請纓:“我是共產黨員,我燒過炭,有經驗。”領導同意了他的請求。張思德帶領4名戰士背著行李,帶著工具來到安塞縣石峽峪村,根據山勢和青岡樹林的大小,選擇燒窯點。
“燒炭是為了戰勝敵人的封鎖,奪取抗戰勝利,我們一定要干好,燒出更多更好的炭。”
為加快進度,張思德兵分兩路,一路負責挖窯,一路負責伐樹。他們早出晚歸,戴月披星,很快打出了兩孔炭窯。戰友們把青崗樹枝、樹干背到窯前,張思德開始裝窯、點火。從早到晚,伐樹、打窯、燒火、出窯、捆扎、裝運,忙個不停。出炭是最緊張、最危險的環節,需要分秒必爭,時不我待。張思德每次都是爭先鉆進炭窯,以驚人的速度拖出木炭,一根一根往外送。僅一個月,就燒了5萬多斤優質木炭。
9月5日,天下著蕭蕭秋雨,張思德和白滿倉、王玉森趕挖一孔新窯。張思德用小鐵鎬刨窯壁、窯頂,白滿倉用锨把刨下來的土扔到窯外,王玉森在窯外鏟土。中午時分,窯洞即將挖成。為了保證質量,張思德拿著小鐵鍬修整窯面,突然,窯頂傳來“咔咔”的聲音,接著從上面掉下幾塊碎土。在這生死關頭,張思德本可跳出窯口,他卻將生的希望送給了戰友,猛力將小白推出窯口,大喊一聲:“快出去,有危險!”只聽“轟隆”一聲,窯坍塌了,白滿倉在窯口被壓住半截身子,張思德卻被埋在窯里邊。白滿倉大聲哭喊:“班長!班長!”撕心裂肺的哭喊聲穿過幽深的山谷,傳遍寂靜的山林。
周圍的人紛紛趕來,很快救出了白滿倉,白滿倉指著倒塌的窯:“張思德還在里面,趕快救他。”大家不停地挖。只見張思德雙手握著小鐵鍬手柄,胸口壓在手柄上,一動不動。張思德就這樣地離開了世界,年僅29歲。
噩耗傳來,內衛班的戰士失聲痛哭。警衛隊隊長古遠興考慮到張思德曾是毛澤東的警衛員,決定把消息直接報告毛澤東,他走進主席的辦公室,見主席正全神貫注地批閱文件,幾次張口又止,最后才小聲的說了出來:“報告主席,張思德犧牲了。”
毛澤東聞訊后,驚訝地放下筆,雙手按著桌子站起來。聽完張思德犧牲的簡要經過,他沉痛地說:“前方打仗死人是沒辦法的,后方生產勞動死人不應該!”
毛澤東點燃一支煙,緩緩走到窗前,望著張思德犧牲的方向,“張思德現在在什么地方?”古遠興報告說:“還壓在炭窯里,正在組織人往外挖。”毛澤東聽了很生氣,說:“不行!要很快挖出來,要放哨看好。山里狼多,不要被狼吃了,要是被狼吃了,你的隊長就不要當了!”
說完,毛澤東又點燃一支煙,深深地吸了一口,數著指頭給古遠興明確指示:“第一,給張思德身上洗干凈,換上新衣服;第二,搞口好棺材,運回延安;第三,要開個追悼會,我要去講話。”
這天晚上,毛澤東在窯洞里,揮毫潑墨,題寫挽詞:“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以寄托他對這位普通戰士的無限哀思。
9月8日下午2時,張思德同志追悼大會在鳳凰山腳下棗園溝口的操場上舉行。中央機關和中央警備團的干部、戰士1000多人參加了追悼大會。會場的土臺上搭起了棚布,臺兩邊擺滿了中央辦公廳、中央社會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西北公校、警衛團等送來的花圈和戰士們采集來的一束束山花。臺上方掛著“追悼張思德同志”的橫幅,臺中央黨旗下懸掛著張思德的遺像,毛澤東題寫的“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挽詞,掛在張思德的遺像旁邊。
一點多鐘,毛澤東頭戴八角帽,身穿粗布衣,在李克農、楊尚昆的陪同下,從棗園住處走出來。他腳步緩慢地走進會場,抬起他題字的花圈放到張思德的遺像前,默哀了許久。這時,許多戰士忍不住哭出聲來。
追悼會在陜北當地的嗩吶吹奏哀樂聲中開始,中央警備團團長兼政委吳烈宣布向張思德遺像默哀三分鐘,警備團政治處主任張廷禎介紹張思德29年的生平事跡后,毛澤東神情莊重地走到臨時搭建的小土墩上,操著濃重的湖南口音,即興講話:“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張思德同志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志。”
毛澤東打著手勢接著說:“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毛澤東的講話聲音洪亮,字字千鈞,有著強烈的感染力。在場聆聽的人備受教育和啟發。會后,中央辦公廳秘書處速記室主任張樹德對演講的內容作了速記,秘書處秘書長陳伯達、毛澤東的秘書胡喬木等人都做了認真記錄,他們一起參照記錄整理毛澤東的講話,形成文稿后,由胡喬木呈毛澤東審閱。
讓毛澤東沒有想到的是,秘書們不僅把他的講話整理成文稿,而且陳伯達認為講話很重要,對全黨有很大的教育意義,并建議在《解放日報》上發表。毛澤東說,這是即興講話,有感而發,想到哪里就講到哪里,就不要發表了吧。陳伯達說,這篇講話中的為人民服務主題思想,發表后會讓更多的人受到教育。毛澤東想到張思德身上體現的這種精神,是全黨的精神財富,在共產黨、人民軍隊,乃至人民中間,確實應該倡導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于是他對陳伯達說,我看看再說。
夜晚,毛澤東處理完要事后,在油燈下把這份幾十頁的文稿看了一遍。記錄稿15000多字,太長了,如果發表,最好是以短文形式體現,言簡意賅,讓人們都能看得懂。毛澤東決定修改壓縮、把講話中精華的東西提煉出來。他提起毛筆,對講話稿進行刪節。第一遍刪節后,文章剩了8000多字,還是覺得長;第二遍刪節到5000多字,仍覺得長;又繼續修改壓縮,直到第五遍壓縮到688個字(不含標點)時才覺得滿意。
秘書處擬制的文稿標題是“在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的講話”,毛澤東覺得這個標題不能突出講話的精髓,他稍事斟酌,拿起毛筆,將原來的標題勾掉,揮毫書寫了“為人民服務”五個蒼勁有力的大字作為標題。
1944年9月21日,延安《解放日報》在頭版顯著位置,以“警備團追悼戰士張思德毛主席親致哀悼”為題,進行了報道,刊載了毛澤東講話的全文,并發表通訊介紹了張思德的生平和他的英雄事跡。從此,“為人民服務”的聲音傳遍了延安,傳遍了陜甘寧邊區,傳遍了全國各解放區戰場。張思德的形象成了“為人民服務”的代名詞,成了一種全新世界觀的紀念碑。
1953年,《為人民服務》正式成文,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后來被選入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成為教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接班人的有力思想武器,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和各族人民中的優秀兒女。
隨著為人民服務思想的傳播和教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已經成為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為人民服務》成了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的一面旗幟,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原著之一。
1996年,原總政治部將張思德畫像制作印發全軍,在連以上單位懸掛、張貼;2009年9月14日,張思德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
2024年8月,《為人民服務》被評為“影響中國歷史的十篇政治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