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商幫是怎么“殉葬”的-新知探索
1911年,清帝國滅亡,在商業世界引起的一個連鎖效應,是“天下第一商幫”晉商的“殉葬”。
山西商人從明朝中葉起就以善于經營而崛起,他們在中國北方以及俄羅斯、日本等北亞地區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商業網絡,控制了綢緞、茶葉貿易。而他們最大的商業模式創新發生在1823年,在山西平遙縣,一個叫雷履泰的人發明了“通匯通兌”的票號模式。雷履泰原本是一家顏料行的掌柜,他發明了“匯銀于此,取銀于彼”的匯兌模式,他設計了一套完整的匯票防偽辦法,能夠保證異地兌換的安全性。他將顏料行改成了票號,起名為“日升昌”,掛出的牌匾就是四個字“匯通天下”。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里,日升昌在國內主要城市開出35家分號,形成了第一個全國性的匯兌金融網絡。可以說,晉商控制了中國的金融業,他們也因此成為富甲天下的第一商幫。
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西逃,在經過山西時,山西票商盛情接待,還支付了這個流亡朝廷的所有花銷,日升昌因此還得了一塊“急公好義”的御匾。然而,戰亂給票商造成了慘重損失,京城一帶的山西票號分號被搶劫一空,賬本被燒。王公官吏們帶著存折或銀票逃到山西,要求兌現銀錢,票號東家們挖出自己窖藏的銀子,咬牙兌付。20世紀最初的10年,帝國搖搖欲墜,與之關系密切的票號也病入膏肓,時局穩定時,生意尚可一做,一旦戰亂,票號首先遭殃。1911年武昌起義后,各地票號受到散兵游勇的劫掠,僅日升昌在京都等5個城市被搶的銀子和財物就超過15萬兩。天下更易后,清政府所欠的巨額債務無人承攬,票號遭到滅頂之災,據計算,晉商因中央財政破產而造成的損失超過1200萬兩白銀。更致命的是,票號模式受到了新興的商業銀行的挑戰。一些先覺的票號掌柜曾經商議將票號改組為銀行,但是亂局之下重組無術。這一年,山西14家最主要的票號,被拖欠的債權達3100多萬兩白銀,日升昌17個分號中債權近300萬兩白銀。
1914年10月,天津《大公報》刊出了一條轟動中國商界的大新聞,“天下票號之首”日升昌宣布破產。
就在日升昌破產的8個月后,1915年6月2日,在上海寧波路的一個石庫門房子里開出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資本7萬銀元,職工只有8人,總經理是34歲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生陳光甫,他問員工,“我們該怎么服務于顧客?”員工答,“不論顧客辦理業務的數額是多少,1000元還是100元,我們都要熱情接待。”陳說,“你只答對了一半,他就是一分錢不辦,我們還是要熱情接待。”
陳光甫辦的不是第一家民資銀行,但卻是第一家與國際金融慣例全面接軌的銀行。這之前,所有的票號、銀行均將攬資對象定位于政府、企業和有錢人,陳光甫卻把目光對準了普通市民,他破天荒地推出了“一元賬戶”,只要有一元錢就可以在他的銀行里開戶,商業儲蓄銀行因此被同行譏笑為“一元銀行”,但是,正是這種平民理念讓陳光甫別開天地。他將西方銀行業的經營管理方法和制度逐步引入中國金融業,先后開創了零存整取、整存零取等一系列儲蓄種類。在后來的20多年里,陳光甫先后在國內開了80多個分行,還在美國、英國設立分支機構,儼然成為最重要的民資銀行。
從雷履泰到陳光甫,中國金融業脫胎換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