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風者都找不到北-生活錦囊
我身邊從來都不乏熱衷理財投資的朋友,我也發現,他們都對投資市場缺乏了解,對理財方式也缺乏認知。他們選擇投資理財的唯一風向標就是——跟風!
有那么一段時間,投資鉆石非常熱,臺里有位同事買了一顆三克拉的裸鉆,她說這東西能保持每年不低于12%的增值率。
從市售價看,似乎是這樣。但被她忽視的是,上漲的只是賣家的售價,作為藏家,面對的是一個有價無市的市場。她曾經去詢問她那顆裸鉆是否能回收,珠寶行報出的回收價是——4萬,只相當于她買價的20%。
我幫她找到了售價回收價天差地別的答案。在采訪南非副總統莫特蘭蒂時,他對于投資鉆石的回答是:鉆石難以保值,更不可能升值,它就是元素碳而已,除了工業鉆石有實際用途外,鉆石唯一的價值就是做成首飾滿足人的虛榮心。而之所以價格逐年上漲,不是由市場決定,是由戴比爾斯公司控制的中央銷售機構定的,該公司囤積壟斷了全球鉆石原石,所以它每年自行提價投放市場,保證供小于求,這種漲價不是因為稀缺,而是因為被操控。
我知道那個投資鉆石的同事完了,她那顆裸鉆注定只能當作傳家寶一代一代往下傳。
她成了我們臺投資理財的反面教材之一,但不幸的是,投資理財誤區有如長江后浪推前浪,好不容易繞過了這個陷阱,撲通又掉進了另一個坑。這個坑就叫作投資黃金。
硬通貨,這下該靠譜了吧?可是,別看金價翻著跟頭往上爬,從一百多元漲到了三百多元,但這是售價。有一個在金行工作的朋友告訴我,買黃金也不保險。
首先,在金行買的黃金是有手工費的,按照不同的品牌論克收取,少則十幾元多則幾十元;其次,金行也是要賺錢的,所以會在黃金制品的成本價上加上利潤,這利潤也是不等的;此外,銷售人員的工資不能少吧;銷售場所的租金不能從天上掉吧……諸多成本從哪兒來?細細攤到了每克黃金的售價中。
據說,當金價為380元一克,手工費還要另計的時候,黃金的成本價是280元一克,多出的那100元囊括了利潤工資租金宣傳費等眾多組成部分。
這意味著什么呢?用市售價減掉140~180元,才是你手里的黃金能換到的人民幣幣值——也就是說,你現在花380元一克的價格買塊100克的金磚作為投資品,若干年后金價上揚至500元一克時,你這塊金磚卻只能賣到32000~36000元,不算手工費,還得虧上2000~4000元。
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些談起某個項目回報豐厚的人,到最后基本上就都閉口不提當初的那些事兒了,偶爾問起也是支支吾吾、語焉不詳,被逼急了才冒出一句——虧了!
單位里的同事,有炒股虧掉一大半的,有買基金虧損70%的,更有買海外開放式基金從百萬富翁變成十萬身家的……
我相信,絕大多數的普通人都跟我一樣,連資本市場是怎么回事都不大清楚,連K線圖都看不明白,對于投資領域如何建構操作也不了解,對于收藏品的鑒別更是兩眼一抹黑,無知也還罷了,偏偏還非常無畏,對自己的運氣與眼光自信滿滿,深信自己仿若財神附體,買啥啥漲囤啥啥賺——有此一念,四大皆空。
以前有句話叫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我覺得這話誤導了好幾億人,以我的觀察與發現,應該是“你瞎理財,財不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