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范文匯總五篇
2024“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8篇)全國10位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光榮入選。她們對黨忠誠、信念堅定,自信自強、敬業奉獻,在守護人民健康和安全、助力鄉村振興、科研攻關等各行各業,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2024“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范文匯總五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2024“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
2024年陳雨佳辭去寧安市高中體育教師職務,回到家鄉扎根農村,成為一名“新農人”。憑著一份專注農業發展的執著,一片熱愛家鄉的赤誠,她扎根鄉村深耕黑土地,以讓國人吃上一碗營養健康的好米飯為初心,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一代“新農人”的責任與使命。
作為土生土長的上官地村農民,陳雨佳一直覺得農村天地廣闊,農業大有可為,石板米產業一樣也能做成一番事業,龍江農人這個選擇和使命值得為之奮斗終身。“石板田就是黑土地中的大熊貓,我們得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好它。”陳雨佳從研究水稻種植的第一課開始補起,幾年的時間成為當地大米專業合作社的領頭雁。
為了打出品牌,陳雨佳拿著質檢報告到處給人講,甚至背著電飯鍋參加展會現場煮飯請專家品鑒。如今,她們的合作社遠近聞名,已經吸引本村及周邊村民157人自愿入社,石板田有機水稻種植規模從最初50畝擴大到1800畝,吸納附近村屯6000多畝石板田加入綠色水稻訂單種植,畝產由原來500斤提高到800斤左右,畝收入從5000元左右提高到近10000元,拉動本村及周邊農民就業300余人。
近年來,陳雨佳帶領合作社大力推動當地土地流轉集約經營,依托東北農業大學水稻有機肥科研中心和國家粳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以建設國家級水稻科技示范基地為載體,整村推進石板大米綠色有機種植模式,引進優質晚熟品種,實施兩段式育秧,實施綠色食品水稻測土配方施肥,治地治水,嚴控污染。
“我的逐夢路恰是鄉村振興路,在我熱愛的黑土地,深耕稻海田間,于我而言是一件幸事,我愿乘風破浪,一路歡歌,一路精彩。”陳雨佳說。
【篇二】2024“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
在今年開展的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中,針對居民反映較多的餐飲油煙擾民問題,仙林街道成立60個攻堅組,對轄區內12所高校、40個小區、105條商業街區的1636家餐飲店共1158個排口,進行地毯式、拉網式排查,列出問題清單、制定“一店一策”整治方案,一個單位一個單位反復上門做思想工作,確保贏得每個店家的配合支持;充分發揮街道志愿者作用,成立10支志愿者督導隊,81名志愿者分網格對所有餐飲店進行督查,確保整改見底到位;街道每周召開駐街高校餐飲油煙整治推進落實現場會,共辦實事……目前,11所高校已經完成整改。后期,街道還將對凈化設施運行、定期維護、油煙達標排放等情況定期巡查檢查,努力用辦實事的成效守護人民群眾的“藍天幸福感”。
像這樣發動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群眾一呼百應、有呼必應、即呼即應的生動畫面,是仙林街道基層黨組織常年堅持走群眾路線的結果。我在基層街道工作,是黨和人民給了我無窮的動力。走群眾路線,越走越有底氣;為群眾辦事,越干越有勁頭;做群眾工作,越做越有力量。”孫金娣說。11年來,街道常態開展“進萬家門、訪萬家情、送萬家暖、結萬家親”的“四萬走訪”,把“我為群眾辦實事”當作每天必須要吃的“三頓飯”,先后完成新辦3所公辦幼兒園、開設四點半課堂、設立老人助餐點等群眾急切事,建設仙林新村黨群服務中心、紅旗廣場、歷史沿革館等群眾關心事,實施天然氣置換、小區整治、家庭醫生服務站等群眾期盼事,開展“一家親”千家系列活動、“勞動最光榮”就業幫扶等群眾暖心事,解決了亂搭亂建13年的“老農貿市場”、295個鐵皮棚拆除和被人私自搶占18年的1056個地下室綜合整治等群眾煩心事。
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班子強不強,全看“領頭羊”;干部作風硬,群眾就“一呼百應”。在孫金娣的帶領下,仙林街道黨員干部遇事不推、不躲、不讓,一心一意跟黨走,全心全意為民辦實事,基層黨組織成為人民群眾交口稱贊的堅強戰斗堡壘。
【篇三】2024“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
在交流過程中,孫金娣反復提及“信任”這個詞,這兩個字對她而言有沉甸甸的分量。
“組織上把這一畝三分地交給我,我必須做到守土負責、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只有這樣做,才能對得起組織的信任。”
“居民有問題,不是想到找社區、街道,而是直接找到區里,這就是基層戰斗力不強,群眾不信任我們。”
如果說前者是作為一名黨員“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的踐諾,那么后者就是一名基層工作者對“新時代如何走好群眾路線”的積極思考。
“2010年6月5號,區委安排我擔任仙林街道書記,沒多久就有200多個老百姓,拉著橫幅、喊著喇叭,把區政府堵了起來,這件事讓我感覺天都塌了下來。”
即使已經過去11年,再談起當時的事,孫金娣還是歷歷在目。
“這個矛盾已有三個多月了,這些老百姓所住的小區與街道就一路之隔,與社區也只有幾十米,這個大規_,街道社區事先一點都不曉得,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如果再這樣下去,黨還要我們街道社區黨組織干什么,還要我們街道社區書記干什么?”
在孫金娣看來,這種情況之所以會出現,就是因為街道社區黨員干部眼睛沒有往“下”看,身子沒有往“下”沉,勁頭沒有往“下”使。
“過去在我們街道,有的黨員干部坐等上門多、主動問需少,在位不在崗,有事找不著人;有的用上網代替上門、用通話代替見面,對待群眾態度不好,遇到矛盾繞道走。”
那么,要如何去深入群眾、和群眾打成一片呢?
“我的手機24小時開機,我們社區的老百姓都知道我的手機號。老百姓給我打電話、發信息我一定是第一時間回復。而且陌生電話、沒儲存的電話一定要接。”
頓了一下,孫金娣又笑著補充到,“剛開始到這個街道的時候,電話不斷,現在,偶爾會接到一些陌生電話,還基本都是廣告。”
孫金娣搖了一下自己的手機——這是她能走進群眾心里的第一個“錦囊”。
第二個“錦囊”就是職工食堂——那是孫金娣的辦公地點。為了能夠方便群眾上門、離群眾更近一些,孫金娣很早就將自己“辦公桌”搬到了位于辦公樓一樓的職工食堂。
“人到格中去、事在網中辦、難在網中解、情在網中結”,錦囊中涵著的“真情”和網格中蘊著的“智慧”共同打通了仙林街道的“最后一公里”。
“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_出街道,矛盾不上交。”11年來,仙林街道實現進京、到省、去市、來區“四個零上訪”,被譽為新時代城市版“楓橋經驗”。
【篇四】2024“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
攻堅克難,在于不拋棄、不放棄。風雨彩虹,又見鏗鏘玫瑰。
2024年4月,在東京奧運會亞洲區預選賽附加賽中國女足對陣韓國女足第二回合的比賽中,中國女足落后兩球,身披7號球衣的王霜挺身而出,憑借加時賽中的進球奮力將中國女足帶入東京奧運賽場。“從來沒有想過放棄,即使是跑,也能把她們沖垮。”賽后,王霜擲地有聲的話語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記憶中。2024年,王霜作為中國女足核心球員征戰女足亞洲杯。決賽中,她帶傷首發,與隊友一起展現出敢打敢拼、永不言棄的精神,最終以3比2逆轉韓國女足,時隔16年再次站上亞洲之巔。
每一份榮譽、每一個高光瞬間背后,是女足7號王霜二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是她傾其所有付出的血和汗。因家庭原因,她從小與姨媽一家生活在一起,這教會她獨立。7歲接觸足球,因當時武漢沒有少兒女足球隊,她便與一幫同齡甚至大一點的男孩子一起訓練。訓練場上,王霜沒有因自己是女孩而示弱,反而比一幫男孩跑得更快,拼得更兇,即便是受傷也絕不會喊疼、哭泣。
漸漸地,獨立和堅持的王霜展現出超越同齡人的足球天賦。12歲入選國少隊,15歲進入國青隊,17歲進入國家隊,20歲初次征戰世界杯,23歲榮膺亞洲足球小姐,25歲幫助武漢女足登頂女超聯賽冠軍,27歲幫助中國女足奪得亞洲杯冠軍并第四次獲得中國女子金球獎……回首過往每一個精彩瞬間,王霜都記憶猶新,“小時候養成獨立和堅持的性格,幫助我在足球生涯至今的二十年里,勇往直前,不曾退縮。”
責任與擔當 成就“小王”
閃光燈下的中國女足7號,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一位致力于公益事業的“小王”。
從孤單童年走出來的王霜,比任何人都懂得,唯有愛才能驅散心中陰霾,所以她時刻懷著一顆滾燙的心,給予他人力所能及的支持與關愛。
2024年,新冠疫情襲擊武漢,王霜捐出其在法甲巴黎圣日耳曼俱樂部留洋所得的60萬元全部收入,用于支持家鄉抗疫。在此期間,王霜與其表哥曹國棟在樓頂天臺練球的視頻刷爆網絡,激勵著所有人積極勇敢面對眼前的一切。
2024年1月20日,女足亞洲杯小組賽賽場上,王霜進球后的一個“比心”動作,倍受外界關注。次日,王霜向外界透露了背后的暖心故事:“昨天進球后的‘比心’,我是送給一群‘追風女孩’!上個月,我去了云南石林縣的一所‘追風小學’,和她們一起踢球聊天,那天我們約定,如果我在亞洲杯上進球,就要為她們‘比心’!我可是信守承諾的小王!”王霜作為女足代表參與“追風計劃”,她說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可以號召更多人關注鄉村校園女足,讓“追風女孩”在球場上享受足球帶來的快樂。
此外,王霜個人還發起了“七號球場”——鄉村校園女足支持公益項目,截至目前已經通過中國婦女基金會支持了12所鄉村校園女足。
同樣是2024年,王霜又被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授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體育與發展使者”。5月,王霜在湖北,首次以個人名義設立“薪火少年”獎金,用于獎勵我省基層優秀的足球運動員、教練和運動隊,開始“霜計劃”在湖北起步的第一個動作。
用堅定信仰詮釋初心,用實際行動擔當使命,“最美巾幗奮斗者”們譜寫了“巾幗心向黨 奮進新征程”的壯麗華章。“我期待著在今年的世界杯、亞運會、奧運會預選賽賽場上,展現自我風采,讓更多人看到中國女足,看到中國力量,見證中國崛起。”王霜說。
【篇五】2024“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
作為全國婦聯授予我國優秀女性、優秀女性群體的最高榮譽的獲得者,她們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在推動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中攻堅克難、奮勇爭先,以實際行動書寫著“建功在一線”的錚錚誓言。即日起,本報開設“建功在一線”專欄,講述她們的“一線”作為、“建功”故事——
武桂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首席專家、病毒病所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數十年致力于生物安全和重大傳染病防控研究,是我國實驗室生物安全工程管理體系的主要策劃者和創建者,現連任亞太生物安全協會主席、世界衛生組織生物安全咨詢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國家生物安全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生物安全關鍵技術研發”專項專家組組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咨詢委員會衛生健康與環境學部委員;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等省部級科技獎7項;獲全國_疫情先進個人、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
特別喜歡白天。
“一到夜晚,我就感覺這一天將要過去,時間不夠用了。”近日一天的上午10時,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二樓的辦公室,陽光穿透窗戶,武桂珍打開了話匣子。這位留著紅褐色卷發、身著深色西裝外套、面容秀麗的女科學家抿嘴笑著,聊起自己的工作滔滔不絕。
對于武桂珍的執著與單純,其身邊人都已了然。
2024年初春,地處黑龍江省東南部的邊境小城綏芬河市暴發疫情,武桂珍率隊馳援。這個季節的綏芬河銀霜遍地,位于半地下的實驗室也沒有暖氣,凍得渾身疼的武桂珍貼上膏藥,為隊員們尋來幾把椅子,爭分奪秒做核酸檢測。“早出檢測結果就能早發現病例,幫助當地溯清傳染源,盡早消除疫情傳播風險。大家都顧不上身體的不適,晝夜不停、六班輪轉、滿負荷運行。”武桂珍回憶。
這只是武桂珍近40載默默投身重大傳染病防控工作的一幕。從抗擊SARS疫情到援助非洲抗擊埃博拉疫情,再到抗擊新冠疫情,每一次重大傳染病疫情防控現場,武桂珍都未缺席。迅速組織開展未知病原攻關和病毒全基因組序列測定,實驗室檢測速度屢破紀錄……曾有人問武桂珍為什么這么拼,她只是笑道:“使命在肩,一刻也不敢停歇。”
2003年,SARS疫情發生后,作為現場監督組負責人的武桂珍因心肌勞損病倒在崗位上,被送往急診住院。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拼起來就忘了吃飯的武桂珍在指揮現場突發腹痛,強忍到工作結束后就診,檢查出多發胃潰瘍,被醫生重重責備。2024年,戰新冠最吃勁的日子,她需要借助3種藥才能入睡。對此,武桂珍不以為意:“我們的工作就是爭分奪秒,早一分、早一秒把科研成果送到前方,就可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與傳染病打交道,往往要面臨許多未知風險。“疫苗是控制傳染病最有效的手段。”武桂珍說,新冠疫情初期形勢嚴峻,為迅速研發疫苗,需要在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即P3實驗室)中開展實驗活動,確保生物安全至關重要。武桂珍拍板決定迅速組織團隊開展風險評估和模擬演練,將生物安全風險降到最低。最終,其團隊研發的疫苗率先在國內獲批附條件上市,并首獲世界衛生組織緊急使用認證和歐盟GMP認證。
多年來,武桂珍潛心研究生物安全關鍵技術。作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首席專家,她組建我國第一支生物安全專業化管理和研發團隊,解決微環境污染檢測等關鍵技術瓶頸問題,創建全球最大P3實驗室設施群運行管理模式和標準體系。
談到生物安全,武桂珍眼中有似火熱情,她告訴記者,目前我國的生物安全實驗室儀器和操作等方面仍存在“卡脖子”問題,“還要做出更多努力”。
武桂珍是恢復高考后的“新三屆”大學生。從工廠回到大學校園,源于父親的勸說。“爸爸說,要做對國家和老百姓有益的人,首先要多學知識、長好本事。”她回憶,那時的父親常常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她就蹲在小區門口的路燈下等著,“有時看到他疲憊的身影,我不忍心,但是他樂在其中”。
大學畢業后,武桂珍走上了科研報國的道路,繼承了父親執著的拼勁兒,也體會到了那種累并快樂著的心境。“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選擇。做對國家和老百姓有益的事,是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幸福。”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