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淪落”到小城市的你-社會
路途境遇的不同,決定了我們各自歸宿的不同,但是這并不是隨波逐流、湮沒紅塵的理由。
去基層,遇到幾個不到三十歲的年輕女孩,說是女孩,大多已經結婚,有的甚至當了媽。聽她們閑聊,這個說娃,那個說婆媳關系,話語間或穿插娛樂八卦內容,場面蠻熱鬧。
接洽工作的間隙,說到單位缺少材料匠,如果基層有合適的,請幫忙推薦時,幾個閑聊的年輕女孩一下笑起來:“上大學的時候,最討厭的就是寫東西了。”
直到這時我才意識到,自己面前的,都是響當當的國家正規院校畢業的大學生。逐一詢問,有的大學和專業居然還非常不錯。
聊天的人中有一個戴著眼鏡的年輕孕婦,說起大學專業是日語,畢業距今已經五年了。我聽了不禁詫異:“那曾經學過的東西是不是都忘記了?”她臉上閃過一絲黯然:“是呢,在基層一點都用不上,很多都生疏了。”“多可惜,那可是四年的專業知識啊。”“唉,我也覺得荒廢了。不過,我的好多同學,現在業余都還做著翻譯呢。”“你為什么不做?”“呃,各種嘈雜,好像也沒放在心上,或許是我懶吧。”“不是懶,應該是——缺少人生規劃。”我是那種心中有話不說出來就會憋死的主兒,所以也不管熟悉不熟悉,直抒胸臆了。
此語一出,在場的幾個人不約而同地沉默了。少頃,大伙兒又陸續說起大學畢業后混日子的經歷:“總覺得淪落到了小城市,人生不可能有太大的奇跡了,所以漸漸也就隨波逐流。”
淪落到小城市,就要做個小市民嗎?
眼前這幾個年輕女孩的言行,代表的是小城市80%左右年輕人的心態。這些人當年也曾意氣風發,大學畢業后如果留在都市,在優秀上進者的耳濡目染下,說不定一樣可以干出一點成績。怎奈造化使然,回了遠離都市的逼仄故鄉,身陷俗眾生活,曾經的蓬勃朝氣,就像扔在沙漠中不斷風化的石頭,一日比一日萎縮干枯。用不了太久,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差不多也就會淪為和市井之中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近乎一樣的形態了。
這樣的變化,身為當事人,很多時候并不自知。
某次,遇到了幾年不見的大學同學,她畢業之后去了某鄉鎮中學。多年不見,整個人胖了一圈。寒暄不超過三句,她嘮嘮叨叨說起了和婆婆的關系——無外乎婆婆怎樣偏袒大伯哥、怎樣沒有盡心幫她照顧孩子、如何沒有在物質上幫襯她。這些話并不陌生,因為我那生活在鄉間沒有受過什么教育的嬸子大娘們站在房脊上聲討婆婆時也說著這樣的話。但這些話從同學的嘴里說出來,我有點被嚇到了。不是驚嚇于她的潑辣,而是驚嚇于“知識”兩個字在她身上消失得那么徹底。
大學畢業還不到三十年,那些在學校滋養出的素質和理想,怎么就成了反復被清水洗過的墨跡,淡得幾乎看不出痕跡了呢?
而這樣的淡化,又何止她一人?縱觀太多“淪落”到小城市的大學生,你會發現,很多人離開校園后,不由自主地變成了流沙,落腳在哪里,就迅速被哪里的生活大潮吞并、同化。這種吞并與同化,尤以女性更突出。不是女性立場不夠堅定,而是戀愛、結婚、生子這樣的流程,女性承受得尤其多,從前的心態更容易被瓦解、摧毀。如果心志不夠堅定,無論曾經怎樣陽春白雪,結婚數年的女人也會徹底淪落到柴米油鹽的家常中去。追求是什么?事業是什么?夢想是什么?所有這些學生時代如影隨形的東西,到了一個俗世婦人的面前,成了虛無。
在這些人心中,逼仄狹窄的小城市就像一把枷鎖,囚禁了本來可以一飛沖天的才能。事實果真如此嗎?
說一個前幾天采訪過的女孩兒吧。村子里,大學畢業回鄉的她用幾年時間開辦了養豬場和飼料公司。雖然規模不大,但閃爍在她眼中的神采足以感染每一個人。
看到這個年輕的女孩兒,你會明白,成就夢想雖然和地域有關,但對于不放棄自我的人來說,大都市有大都市的逆襲,小城市有小城市的雄起。只要不甘于沉淪,總能實現一株小草的華麗涅槃。
從初衷上來講,沒有一個人愿意淪為庸人,可生活的慣性太強大了。單就這一點而論,“淪落”到小城市的人,較之遺留在大都市的過客,更易被摧毀。如果沒有一定的執念,沒有一定的堅守,走著走著,也就不由自主地折翅在滾滾紅塵中了。路途境遇的不同,決定了我們各自歸宿的不同,但這并不是隨波逐流、湮沒紅塵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