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下在病房里的動人的雨-世間感動
我是一家三甲醫院肝膽外科的實習醫生。某天早晨,我跟教授到病區查房。一推開門,就看到有個小女孩趴在床上,大眼睛忽閃忽閃地看著我們。那雙眼睛很清澈,又有點拘謹。在肝膽外科,絕大多數患者都是中老年人,很少能看到年紀這么小的,所以我對這個女孩很好奇。值班醫生告訴我,小女孩9歲了,是先天性肝外膽道閉鎖,需要肝移植,明天就手術。
在這里,有必要普及一點知識。正常人肝臟排泄的膽汁要從肝內毛細膽管、小膽管起,匯合到肝總管出肝,最后排入十二指腸?;加懈蔚篱]鎖的孩子則膽管先天性閉鎖,膽汁無法流出。膽管閉鎖部位各不相同,這個小女孩就是肝外的膽道閉鎖了,所以出生就做了膽腸吻合術,將腸道和肝門的膽管直接吻合,繞過了閉鎖的肝外膽管,膽汁可以直接流入腸道??上КF在肝內膽管也逐漸失去功能,膽汁淤積導致肝功能下降,只有移植這一條路。
下午查房,路過這間病房,我又往里看了看。小女孩坐在一位中年婦女的腿上,摟著她的脖子開心地說笑。那天是北京難得的一個晴天,溫暖的冬日陽光將這個形象鑲上了金邊。醫生告訴我,那個中年婦女是女孩的母親,也是她肝臟的供者。聽了這話我非常震撼,肝移植不論對供體還是受體,都是風險很大的手術,但手術前一天,她媽媽臉上看不到一點恐懼,只是在享受母女的歡樂時光。
我記得導師講過,人類自有了外科以來,醫生都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在病人身上動刀子,必須以治病為目的。唯獨活體移植時對供體的手術,是違反這個原則的。一個健康的人躺在手術臺上,手術對他的身體只有傷害,這是供體的偉大之處,也是醫生心里很難邁過去的坎。
醫生做久了,在病人面前越來越以權威自居,冷靜、客觀、不被情緒左右,這也是醫生專業性的體現。但醫生也是人,有自己的情感,也會不時被感動。雖然隨著行醫時間的增加,這種感動會越來越少,但每有這樣的體會,總會牢牢銘記。
我想起本科在上海某醫院實習時的一個病例。那時,我被分配到血液科,本以為那里的工作就是管理好血液,別的科室需要用血時趕緊送過去。進科后才知道,床上躺著的都是白血病、淋巴瘤等重病病人。記得有個病情很嚴重的女病人,長得特別漂亮。她男朋友每天下班后都來陪她聊天,給她送好吃的。后來她的病情惡化很快,上了呼吸機,男友還每天過來給她擦身體。臨終前,患者問到主治醫生的手機號,發信息給醫生,請他在自己走后,一定要幫她男友找個好姑娘,最好是醫生,她會在天堂祝福他們。女孩走的那天,是個炎熱的下午,男友對著那床已經用白布蓋好的遺體,號啕大哭。
再說回小女孩。第二天手術時,母女倆分別被推進手術室。我看到她母親很平靜,可能為了女兒早已無所畏懼。肝臟是消化系統的中樞器官,進出都與幾條重要的血管相連,同時還有膽管連接膽囊,內部的血管和膽管分布更是不計其數,摘除時要小心切下,安上時更要仔細吻合,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大出血。不過,母女倆很幸運,10個小時的手術過程很順利,母親一半的肝臟被成功地移植到了女兒身上。
現在,小女孩和她媽媽都恢復得很好,即將出院。祝福她們不再有苦難……在這個醫患矛盾橫行的時代,吐槽和麻木似乎成了我們的常態。但要感謝那些偶爾出現的打動我們的患者,讓我們的內心下場雨,洗刷洗刷,然后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