俐侎人一個真實的神話-視野
“彈起口弦尋情人,情人聽到來會面。羞羞答答齊開口,談情說愛真快樂……”
追尋著這首古老甜蜜情歌的旋律,我走進滇西縱谷高山叢林,來到俐侎山寨。彝族俐侏人是一支神秘的民族,整個族群只有26000多人,是云南省獨有的一個族群,他們聚居在臨滄市永德縣烏木龍彝族鄉、亞練鄉、大雪山鄉和風慶縣郭大寨鄉團山村等地。相傳若干年前,這支俐侎人的祖先為了躲避仇家追殺,砍倒芭蕉林迷惑敵人,逃進山林才得以將族人延續下來。俐侎人世代居住在高山深箐,養育了其獨具魅力的民族特色和含蓄溫婉的性格,他們至今仍然保留古老的生產生活方式,傳承著自己民族特色的俐侎人歌舞、祭祀、服裝、飲食等傳統民風、民俗。
情迷“桑沼哩”
每年農歷二月十五,俐侎山寨都會沉浸在一片歡快濃情的節日氣氛中,這一天是彝族俐侎人一年中最為盛大的節日——“桑沼哩”節。當日,彝家人吹響長號,俐侎人阿朵(小姑娘)和阿悠(帥小伙)身著艷麗民族服飾走上街頭時,跳起“大鑼笙”舞蹈。
“桑沼哩”是俐侎語音,漢語意為桑樹腳下出熱水,大家相約去沐浴。節日當天,青年男女都會聚集在溫泉寬衣沐浴,而后圍篝火對歌取樂、談情說愛、交友擇偶。相傳,“桑沼哩”沐浴,可以洗去晦氣,來年好運不斷;在此談情說愛結婚的夫妻,能家庭和睦、白頭偕老。
在俐侎人的潛意識里,婚姻是忠誠的、純潔的,但男人與女人之間也并非完全的相互制約,夫妻雙方有著一定的情感空間和自由,“桑沼哩”節就是他們完全自由和空間釋放的日子。節日里,男女都可以與自己的老情人任意約會、纏綿悱惻,第二天雙方就不得再見,必須等到來年方可見面。到了晚上,人們便燃起篝
火打歌唱調。頭纏黑包頭的阿悠身披羊褂子手彈三弦忘情的舞動火把,用歌聲和舞姿向心上人傳情達意。盛裝的阿朵輕盈曼舞,盡情地展現著美麗的容顏,火光中閃爍如星的眸子,映襯出姑娘紅紅的面頰,那尖細而又有韻的嗓音,似百靈鳥一樣婉轉。
清清的水,綿綿的山,濃濃的民族風情無不把你陶醉于此。簡單的愛情,就從裊裊炊煙中翩飛升華,綿延的情意,是懸崖峭壁也阻隔不了。
醉人的歌舞
俐侎人是一個能歌善歌的民族,歌舞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生活日程。
“銅號聲聲迎嘉賓,嗩吶曲曲迎貴人……”一進入俐侎山寨,你會情不自禁被當地的濃郁風情所吸引住。無論婚喪嫁娶,還是節日喜慶,或是迎接賓客,俐侎人都有打歌的習俗,通常分為喜事打歌、喪事打歌,根據人員又分為男女混合和男女分場打歌。打歌時由吹笙、笛或彈奏弦子者為先,眾人踏著節拍高歌縱舞。
喜事喪事打歌的方式有不同,俐侎人的喜事打歌所要表達的大意是:“蘆笙曲聲起歌舞,佳賓貴人請你來,山寨男女老少請你來,遠親近友請你來,老人們唱起來,青年們跳起來,龍門詞調迎親人,俐侎人繁衍生息代代傳,俐口山寨歡迎您”。彈、跳、笑、唱……他們的腳步、歌聲與節拍是如此的和諧、統一,仿佛與身俱來便是個藝術家,舉手投足間又顯得如此的自然,滲透出神秘色彩的元素。
喪事打歌在固有的節奏旋律中,多了一層憂傷和對逝者的深切懷念之音,哀哀怨怨,如泣如訴,說不盡的追思,道不完的哀愁。
歌舞是俐侎人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文化心理和審美觀的充分體現。
樸素的崇拜
俐侎人崇拜自然,崇信萬物有靈,認為世間存在著無形的力量,影響著人類活動,主宰著人們的幸福安康,各式各樣的祭祀儀式表達了俐侎人對幸福生活的虔誠與向往。
俐侎人家中設有祖神臺,喪葬習俗里,喪事家人必須請朵希(祭司)念、哼、唱、樂、吆喝相配合著誦經開悼、哭婆哭送、后人繞棺、捏制蠟偶進行供奉祭祀,并設祖神臺、祖神籮、蠟偶祖神等祭拜。未婚男子去世要舉行結鬼親。
在俐侎人的傳統習俗中,祭祀的內容豐富:祭色林(俐侎人祭拜的樹林)、祭山神、祭天鬼、敬天神、祭地公地母、祭田公田母、祭龍、祭火鬼、安山、安水碗等。
在眾多與俐侎人朝夕相處的動物中,最受俐侎人崇拜的是狗和鳥。相傳,俐侎人祖先在逃亡過程中,只有狗不嫌棄他們,并一路忠實地跟隨著他們,翻山越嶺、爬坎涉水,幫助他們看守報信驅逐猛獸。而今,俐侎人把狗當做他們的“圖騰”,每個俐侎人都視殺狗、吃狗肉為最大的罪惡。山中草深林密,很難見陽光,俐侎人的日常作息和季節耕種全靠鳥語的提醒,什么鳥叫了就是什么季節,俐侎人懂鳥語,更崇拜鳥類。
獨特的飲食
俐侎人好食羊肉,其飲食中“俐侎烤全羊”代表著俐侎人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如有貴賓或逢節日來臨,俐侎山寨便會用風味獨特的“俐侎烤全羊”作為招待,宴席上“頭人”從羊頭、羊身、羊尾各品嘗一小塊后其余人等方可動筷。
俐侎人對茶還有著傳統獨特的認識,每年開春俐侎人都要到自家茶樹下舉行祭祀儀式。相傳古時候,俐侎人多數生活在人煙稀少,野獸出沒頻繁的深山里,族長為了保護族人的安全,便想了一個辦法,就是在烤茶的時候不斷地用棍子敲打竹筒,一方面可以起到抖茶的作用,另一方面竹筒發出清脆的敲打聲可以使野獸不敢靠近人群。這樣長期延續下來的習慣就形成了一種俐侎人家特有的邀請朋友喝茶的信號,只要聽到敲打竹筒的聲音,就知道是誰家在打茶了。
在俐侎人的茶藝演變過程中所用器具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以當地的一種香竹制成的竹筒做為烤茶的器具,用這種竹筒烤出來的茶葉既吸收了竹子的香氣,又保留了茶葉原有的清香。生活在雪山腳下的俐侏人特別偏愛雪山水,清寒凜冽的雪山水是俐米人沖泡“俐侏人竹筒雷響茶”的唯一用水。茶葉采自云霧繚繞的俐侎山寨的大葉種茶,內含氨基酸、維生素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加入雪山清泉沖泡,滋味純正、清腦提神,能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思。
傳統的服飾工藝
長年累月在山中生活,時常遭遇寒冷以及樹枝的掛撕,使得俐侎人在服飾上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獨特的工藝。其服飾都是自己織布、染色、縫制的,布料厚實、耐磨,顏色以黑色為主,單一、古樸的顏色,似一張難以揭開的神秘面紗,充滿了許多幻想與神秘的色彩。每個俐侎婦女大約7—8歲開始,就要學習紡線、織布,幾乎家家戶戶的女子都會此項工藝,無論長幼,都會飛車走線。服裝制作比較復雜,特別是婦女用的布料,有黑紅布、黑布、青布、綠布、紫布、黑點花布、黃布、大紅布等10余種。把所需布料剪成碎布,并制成花樣。縫制一套普通裝,需要20天左右才能完成,縫制嫁裝需要更多時間。俐侎服裝主要有:成年婦女裝、嫁裝、普通裝、休閑裝、女童裝、男裝、老年裝、中青年裝、麻掛。
俐侎人直到今天還保存著他們從祖先處繼承的風俗習慣、文化藝術,保留著一個民族真實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