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之外,及時發現-熱讀
兩年前,我的一位詩人朋友遭遇車禍。懷念他的時候,想起了幾年前他送給我的詩集,于是開始讀他的詩,詩里,我第一次看到另一個他。他的才華,才被我發現,很遲了,他已經故去兩年了。
他妻子不無遺憾地說:“你要是在他生前說這些,不知他有多高興。他很在意你的評價。”
可是,我那時心中只有自己那點事,對于一點小名小利的盤算,讓我像一只鱷魚,瞪圓小眼,只鎖定自己的目標,心無旁鷺。
普希金說:“活得匆忙,來不及感受。”我想,這句話正好道出了當下人生活的狀態。我們眼’里只盯著目標,急速奔走,以為這目標有多重要。生活匆忙得只剩下目標,如何有豐富感受和及時發現?未能及時發現,必然錯過太多。
捷克作家博·赫拉巴爾的小說《過于喧囂的孤獨》中,主人套漢嘉是個廢紙收購站的工人。35年間,他喝下的啤酒,可以灌滿一條50米長的游泳池。喝酒只是他的嗜好,他真正的工作,是將作為廢紙的舊書送進壓力機。他慢悠悠地干活,看不出他將這份工作看做人生的目標??删驮诨癁榧垵{之前,他能及時發現其中的精華。他總能從廢紙堆里找出天才和大師的作品。因此,他不無自豪地說:“在這個世界上唯有我知道,哪個包里躺著——猶如躺在墳墓里——歌德、席勒,哪個包里躺著荷爾德林,哪個包里躺著尼采。”
這個貌似酒鬼的老漢,是個工人,可是他的閱讀超過任何學者。他從堆積如山的廢紙中尋找價值,造就了他巨大的閱讀量和視野的開闊;他一生充滿孤獨,可一直有偉大的思想做伴;他渺小卑微,卻又博大富饒。
這一切,得益于他在將舊書化為紙漿前的及時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