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別人那里,看到自己的光芒-人生
一般來說,不茍言笑的人,更容易呈現出深沉的力量。
如果這種不茍言笑是始終如一的,深沉就會變得神秘。因為久看不透,故近之必恭肅莊嚴,尊重也就產生了。
相反,若一天到晚噼里啪啦說個不休,首先消失的是神秘感,繼而消失的是莊重感。話癆只會讓人變得膚淺,別人覺得你沒什么,也就不會把你當成個什么。
在這個世俗的社會里,你不能不說話,也不能多說話。說,是為了告訴世界你在;不說,是為了告訴世界,你的每一句話都很珍貴。前者讓人看到力量,后者讓人感受到魅力。
片刻的沉默是沒有意義的。長久的沉默,又太過喑啞黯淡。合適的話,總是在最需要的時候說出的。合適,就是不突兀不多余不應景;需要,就是聽起來貼心可心入心。這時候的人,是一種被肯定被欣賞的狀態,格局在里面,趣味也在里面。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的這句話放在此刻,再恰當不過。
大明王朝一代牛人海瑞,他最牛的地方就是誰也不怕。曾經在官衙收拾過上司胡宗憲的兒子,另一位上司鄢懋卿懼于他的威名,經過他的治地,選擇繞道而行。但這兩位上司,誰也沒敢把他怎么樣。
為什么不敢呢?
海瑞后來罵嘉靖皇帝,氣得皇帝把奏章摔在地上,連聲喊左右不要讓這個上奏章的跑了。左右說,他才不會跑呢,他來的時候就把棺材買好了。到這里,你就明白誰也不敢惹海瑞了。是的,一個連皇帝都敢罵的人,說明他的忠直是奔著事去的,既不針對誰,也用不著避開誰。
在蕩漾著阿諛和奉承的官場里,鮮有犯上的人。不怕丟烏紗,不懼掉腦袋,敢于硬碰硬,本身就是一種風骨。海瑞以自己的真,打敗了人世的假。長官們拿他沒辦法,不是因為世界多了這么一個人,恰恰是少這么一個人。
他的忠直,不遮不掩,始終如一。這樣的忠直,奔騰著人格的力量。
內外一致且始終如一的人,現實生活中,會獲得格外的諒解。
內外一致,是說言行一致,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說怎么做。始終如一,是說對誰都一樣,不論尊卑,沒有分別心。這時候,高尚會被人信服,憨愚也會被人寬容。譬如,你是個炮筒子,有什么說什么,說到難聽處,別人也會想,他就是這么個直性子,沒必要跟他計較。
因為你就這樣,而且,只會這樣。
有一個富人,善良,仁慈,平時愛周濟人。有一年,發生了饑荒,家家連鍋也揭不開,富人同樣瀕臨破產的邊緣。然而,大家紛紛解囊,把家里的救命錢拿出來,借給了他。富人感激涕零,你們就不怕我賠完了跑路,還不了你們?眾人笑,說,都這么多年了,知道你是個什么樣的人,我們不怕。
謊話可以欺人一時,但綿亙的時光,會逐漸剝去偽裝,呈送真相。總會有一些人,在素常的日子里不露聲色,形同路人,單等你在困頓時候站出來,為你曾經的溫暖,心甘情愿埋單。
也就是說,艱難的日子里,你才會在別人那里,看到自己的光芒。
人性是多變的,從這個角度講,內外統一的人,會顯得干凈。
時位是會移人的,從這個角度講,能始終如一的人,就顯得透明。
前者抵達的是率真,后者保全了自我的淳樸。抱樸守真的結果是,會贏得別人永久的信賴。這樣,你說出什么來,做出什么來,大家也就都認了。人前一面人后一面的人不可靠,貧富兩副嘴臉的人不可交。人的計較,源自懷疑。首先是看你不是個東西,然后才在心底里否定你的一切。
說到底,這是一種人格的飽滿,潤澤而不圓滑,放心而不糟心,一覽無余而又一望無際。他人的欣賞和認可,實際上,是對這種開闊的領受和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