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羹與豆渣-社會
說起來,已是三十年前的舊事了。
那時候,住在金殿路半山處的一座公寓里,離公寓不遠,有個木屋區,里頭住了許多養豬人家。他們每天沿家挨戶的上門來討取殘羹剩飯,當作喂養豬只的飼料。因此,每天吃過飯以后,母親總仔細的把碗里盤內的剩余食物連同淋漓的湯汁一塊兒刮得干干凈凈,倒入由養豬人家供應的鐵皮大桶內,壓上蓋子,提到門外去。等他們來領。每天周而復始,從不間斷。
養豬人家不是白白領受這等小惠的,每逢過年過節,他們總是高高興興地抓著兩只肥碩的活雞和一大籃新鮮的雞蛋來送給我們。
我們以“殘余物質”換來雞肉雞蛋,自然是歡喜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在長期為養豬人家貯存殘羹剩飯的同時,家中小孩子也從中培養出一種“物盡其用”的可貴觀念,而在那生活毫不寬裕的年代里,人人都把“物盡其用”當作“持家法寶”——凡是兄姐穿過的衣服、用過的課本,縱然衣上布滿著補丁,書上寫滿了記號,然而,只要可穿、可用,也都順理成章的由弟弟和妹妹來承接。
最近,到阿歷山大小販中心去用膳,正好看到賣豆花的老伯將堆積如山的豆渣裝進袋子里,大包大包地放到手推車上。
順口問他準備如何處置這些豆渣,他慨嘆地說:
“丟掉羅,還能怎樣!以前,我整袋整袋的送去養豬場,豬兒吃了又大又肥。現在呢,用不上了,因為養豬場都按照規定,使用指定的科學化飼料來喂豬啦!”
說著,抓起了一把米黃色的豆渣,表情和語調,滿滿的都是惋惜:
“這豆渣,營養可豐富哪,白白的丟掉,多可惜!”
一時代的進步、社會的富裕,造成許多原本有用的物資被棄如遺履。穿過的、用過的、吃剩的、半新不舊的、小有壞損的,全都丟丟丟丟丟,結果呢,連節儉”這傳統美德,也不經意地丟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