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越忙越窮了-人與社會
哈佛畢業的經濟學博士穆來納森經常抱怨自己要做的事情太多而時間太少,堆積如山的事務令他難以招架。盡管這是一個眾人常犯的毛病,他還是認為自己必須找到答案。而后,他和一位心理學教授合作出版了《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一書。
這本書研究窮、忙,并非從制度和文化的角度出發,而是著重研究稀缺狀態對于大腦和行為的影響。穆來納森眼中的“稀缺”,并非經濟學定義中所指的有用的資源總是相對不足,它更多強調的是一種心理狀態。
人一旦有了稀缺這種感覺,形勢就變得緊張了。你的大腦開始高速地運轉,集中精力要趕在截止日期之前把任務完成。這樣做當然是有點好處的。只要時間有限,我們都會將其利用得淋漓盡致。這是“專注紅利”,可以幫助你最終完成任務。
問題在于,稀缺引發的專注容易讓人形成管窺之見:只能通過管子看到少量物體,而無視管子外的一切;只會一門心思去完成手頭的工作,別的重要之事都會擱在一旁。當我們匆忙趕工的時候會忽略與家人共度的時光,理財、體檢等重要的事情也會被遺忘。
有些時候,管窺之見會導致非常嚴重的后果。2005年,美國一位消防員死在了前往救援現場的路上,原因竟然是忘了系安全帶,在車輛拐彎時被甩到了車外。
消防員們能在幾分鐘內趕到火災現場,收獲巨大的專注紅利。但想獲得這種紅利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比如忘了系上安全帶,最終引發悲劇。
在稀缺的各種形式中,財富的稀缺(貧窮)是最為普遍、最為重要的形式。一項智力測驗顯示,同一位農民在收獲期(富有)比收獲前(貧窮)能夠多答對25%的問題。
更多的實驗得出的結論是:稀缺會俘獲注意力,讓人的思維圍繞稀缺打轉,在稀缺狀態下,疲于應對當下的窮人們往往會做出借高利貸、不存款、不給莊稼地鋤草等短視行為。最終稀缺會進一步加劇。
窮人出身的穆來納森花費了不少筆墨扭轉大眾對窮人的偏見:他們之所以貧窮,并不是因為消極怠工,很有可能是稀缺心態造成了短視。
公司和組織也會受到稀缺的影響。微軟公司在發布Windows2000時,系統漏洞已經有28000個。項目團隊知道產品存在問題,但是發布的最后期限已經到了。結果,當他們展開救火行動,修補已知漏洞時,新的漏洞報告源源不斷地出現。“救火行動就是忙著去撲救最緊急的問題,其他問題,無論重要性有多大,都會被最緊急的事務所掩蓋。”
可見,就組織和個人來說,擺脫稀缺心態,盡量未雨綢繆,為突發事件做好準備極為重要。因為想要處理完眼前的事務之后再去做明智的決策很有可能會被別的事情耽擱。身處遍布稀缺陷阱的時代,千萬要對拖延之心保持警惕。
當然,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知道穆來納森曾為部分窮人解決了債務,最后他們還是陷入了稀缺狀態。更有意思的是,作者本人在寫作這本書時竟然也沒能按時完成。不過這倒驗證了書中一個論斷:數十年的研究顯示,在資源最充裕的階段,我們尤其容易犯拖延的毛病。手握余錢的情況下,我們總是不知道要去存錢和買保險;距任務截止日期還遠時,我們總會無所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