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人”與“小大人”-成長視窗
這里的“小人”是上海話里稱的“小孩子”。在《麻辣寶貝》里,她們都是富家女。
“大小人”茉莉出場時,是22周歲生日的上午10點。她睡得正香,電話一個接著一個:“茉莉,起來了嗎?生日快樂!”
她那粉色調的屋子里擺滿了各種玩偶和掛件,臥室的地板上放著一個精致的白色小城堡,還有一只活生生的小豬在屋里跑來跑去。終于被叫醒的她打扮妥當:長長的披肩發上別著一個臨時用蠟捏成的頭花兒,身穿綴著亮片和小花的粉色連衣裙,腳蹬一雙粉色高跟水晶涼鞋……
茉莉自小跟隨做搖滾樂的父母四處演出,父母非常疼愛她,爸爸還專門為她寫過一首歌。在她8歲那年,父母又一次赴外地演出,為了不耽誤她的學業,他們決定不帶她同去??删褪沁@一次,父母因為飛機失事而永遠離開了她。
茉莉的一部分生命因此而停留在了8歲。雖然現在已經20多歲了,但是她的心理年齡卻因為那個創傷性事件而停止了發育。在父母遺產的庇護下,她天天無所事事地活著,除了吃喝玩樂,就沒做過別的。
“小大人”蕾出場時才8歲,頭上的金發用一個黑色的發卡卡得平平整整,灰色的連身筒裙外是一件黑色的無領上衣,長長的白色褲襪,一雙黑色的系帶小皮鞋。
她見到“大小人”的第一句話是:“我5歲的時候也有一雙你這樣的涼鞋。”又過了一會兒,她很嚴肅地說:“你戴這樣的頭花似乎大了點兒。”
蕾有非常嚴重的強迫癥,拒絕漢堡和飲料,出門時自帶香皂,喝礦泉水前要把瓶口反復擦拭,和茉莉的閨房比起來,她的臥室干凈、整潔,所有的東西都有條不紊地待在它們該待的地方,就連芭比娃娃和玩具、餐具也都各就其位。很顯然,蕾需要躲在自己的強迫癥里以獲得安全感。
“大小人”幼稚得不可救藥,而“小大人”則成熟得令人心酸。
她們之所以能夠相遇,是因為茉莉父母的遺產管理人有一天卷款而逃,她被迫結束了以往逍遙的日子,不得不外出打工賺錢,而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給蕾做保姆。
蕾的父親幾年前因意外而成了植物人,她的媽媽是個音樂出版商。電影中有關蕾的父親的介紹不多,只說他不喜歡女兒學芭蕾,認為那太呆板,這多少說明父親對孩子的理解和尊重不夠。而蕾的母親天天不著家,就如同蕾所說:“在這個家里你看見我媽媽了嗎?除非你和她的經紀人約好,或者是凌晨3點鐘等在她臥室的門口!”還有一點,也可以說明蕾的父母對待她的態度——蕾這個富家女長到8歲,從沒去過任何一個游樂園!
為什么同是富家女,同是父母不在場(一對父母因為去世不在場,一對父母因為各種原因形同虛設),她們的行為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她們的父母與孩子相處時存在巨大的差異。
茉莉的父母雖然在茉莉8歲時就離世,但在此之前,他們總是與茉莉在一起。父母的愛與陪伴給了小茉莉陽光的心態,因此,雖然她因為父母的突然去世而出現心理發育停滯,但她僅僅是幼稚而已,作為一個健康的人所應該具備的陽光、信心、希望和勇氣,她都具備。因此,只要覺悟,她就會迅速成長,后來的事實也證實了這一點。
客體關系理論認為,一個人早年客體關系的質量對他的一生有決定性的影響。而對一個嬰兒來說,其環境中最早的客體關系通常都是其父母。溫暖并且穩定的客體關系會讓孩子有安全感并勇于探索,如茉莉,雖然一夜之間從天上落到了地下,但她仍然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和信心。漠視或者不穩定的客體關系,則會讓一個孩子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甚至對世界充滿恐懼,如蕾,為了能夠有控制感,她在無意識中決定讓自己躲在強迫癥里。
好在人有巨大的自愈能力,好在兩個女孩終于相遇,茉莉想方設法要讓蕾變回“小大人”,而蕾則努力要讓茉莉像個真正的大人。她們在沒有專家指導的情況下,在彼此的溫暖與支持中,完成了相互療傷和自我療傷。茉莉用她的童心去感染蕾,用她的無條件但是有原則的愛去打動這個“小大人”;而蕾則用她冷靜而理性的批評去引導茉莉,同時用她的鎮靜和沉著去安撫那個“大小人”。
故事的結尾很讓人欣慰:“大小人”真的長大了,成為一個能夠養活自己和自己的理想的成年人;而“小大人”則逐漸變小,恢復了她這個年齡該有的天真和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