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材里的賬本-民間故事
明朝年間,有個姓李的人,綽號叫“摳門秀才”。這天,他不小心掉進了村西頭的河里,一下子摔沒了命。
這李秀才少年時有幾分才氣,可惜他十五歲參加鄉試,一連十年都是名落孫山,吃空了老父老母的積蓄。最后,他只能回村里教書,倒是攢下不少錢,娶了婆娘,得了兩個大胖兒子。
可李秀才從不管兒子,只在乎兜里的錢袋子夠不夠重。他總對婆娘說,他一定要帶著最寶貝的東西進墳地,否則不能安心投胎。日子久了,兩個兒子的眼里也沒了老爹。
這不,李秀才剛下葬,兩個混蛋兒子就嚷著要分家產,李秀才的婆娘被逼得把家產全掏了出來,竟也不過二十兩白銀。
兩個兒子心里直犯嘀咕,想他們老爹,就連每日買菜時,都要蒜切一角、蔥分三剁、貨比三家,一分錢足足分成三瓣花。這樣的人那么多年下來,怎么可能只攢著二十兩白銀?
如此一尋思,兩個兒子立刻跑出村,竟到城里各自找了一戶盜棺賊,打算瞧瞧李秀才是不是在棺材里藏了私。
兩人沒有別的要求,只希望盡早去挖,畢竟財產只有一份,誰都不想一分為二。很快,兩個盜棺賊挑了三天后的同一吉日,緊趕慢趕地到墳地去挖墳。
結果,兩伙人在墳頭撞到了一起。一見面,兩個兄弟大眼瞪小眼,敢情哥倆都想著獨吞財產呢!
沒辦法,這下只能見者有份了。兩個盜棺賊把墳地挖開,又花了大把力氣,拉出了重重的棺木。兩個兒子都急忙擠到了棺材邊,看見自己老爹的遺體,也不多看幾眼,只在棺材里這兒看那兒看,里頭居然空蕩得很,啥都沒有。唯一奇怪的地方是,摳門的李秀才手里攥了本賬本簿子。
兩個兒子感覺到不對勁,把賬本拿出來一看,卻把他們倆驚著了。賬本里,一筆筆記滿了李秀才在私塾的花銷,每日進的書、買的菜、給學生們制衣服的錢,都記得清清楚楚的。
翻到最后,雖有兩頁紙被人撕去,但兩個兒子早已感動不已。李秀才做了這么多不為人道的好事,足以證明,他是個心地良善之人。
兩個兒子瞅了對方一眼,心想:一直都覺得老爹摳門,沒想到居然都是為了私塾里的學生們。或許,因為老爹是多年落考的秀才,心里有志,才對那些學生予以厚望吧……
大兒子嘆了口氣,自責道:“我們嘲笑老爹貪錢,自己卻是最貪錢的那個……”
二兒子面對著這意料之外的賬本,心里也很有感觸,說:“大哥,以后我們倆也別再貪錢,好好過日子吧!”
挖了一次墳地,竟把兩個兒子的心思從歪路挖正了。等盜棺賊把墳地重新理好,兩個兒子鄭重地給老爹磕了平生第一次的響頭,相攜著回家去了。
這天深夜,城頭的雞打了一次鳴。大兒子請的盜棺賊偷偷來到了二兒子請的盜棺賊家里,輕聲說:“二弟,箱子你可準備了?”
“準備了!”另一個盜棺賊搬著一個沉沉的小箱子,從屋里氣喘吁吁地走出來。原來,這兩個盜棺賊是把兄弟,他們在李秀才的兩個兒子第一天拜訪時,就起了壞心思,刻意推遲約定的時間,悄悄在前一天晚上就去挖了李秀才的墳,結果真的挖出了一箱寶貝。
那二弟喜滋滋地說:“大哥,你瞧瞧吧,都在這兒了。”
被叫作“大哥”的盜棺賊坐在木凳上,從懷里抽出剩下的兩頁賬本,說:“這李秀才是出了名的貪財,沒想到他還以學生的花銷為名頭,私收了學生父母那么多東西,都仔仔細細記在這兩頁紙上了。”
“嘿嘿。”二弟笑道,“那兩個傻兒子還以為自己的老父親有多好,其實啊,收了那么多錢,沒多少是花在學生身上的。哼,李秀才那婆娘也真夠傻的,把好東西都埋進了地下,不過也算便宜了咱們!”
二弟用力把箱子蓋翻開,整箱滿滿當當的,都是稀奇珍貴的玩意兒。
大哥潤了潤嗓,瞧著紙念道:“一百兩白銀。”二弟從箱子里拿出一百兩白銀,擺在桌上。
“一對玉鐲。”二弟又把碧綠的玉鐲拿出,擺在桌上。
等大哥念到紙末,一箱子的東西滿滿地擺了一桌。大哥亮了最后一嗓:“一只小金雞。”
二弟往箱里一看,說道:“大哥,箱子里已經沒東西了。”
“怎么會?”大哥一急,把箱子奪過來仔細一瞧,里面確實空空蕩蕩的。木的、玉的、銀的都在,怎么偏偏金的沒有了?
大哥想了一想,突然暴喝而起:“是不是你藏了?”
二弟急道:“當然不是!你怎么張口就冤枉人呢?”
大哥冷笑著說:“這箱子就我們倆知道,不是你還能是我?”
二弟也生氣了:“我一路抱著這箱子,別提有多沉。你倒是輕巧,就往懷里兜了兩頁紙!我看哪,你是想訛我,故意添的金雞!”
引線一點著,為了那只小金雞,兩人是越吵越兇,在家里大打出手,吵得街坊都圍了過來,到了最后,驚動了官府。官老爺一見那么多寶貝,起了貪念,把桌上的東西全部收走了,還將兩個盜棺賊打入了大牢。
那小金雞到底在哪里呢?這個問題就連棺材里的李秀才也回答不了,因為他的嘴被東西堵住了。
實際上,李秀才從小就很擅長狗刨,卻溺死在水里,就是因為他太貪財。他告訴過婆娘:“我要是死了,其他東西都歸你和那兩個倒霉兒子,只有這箱子,你得把它和我葬在一起。”
這一箱子的寶貝,李秀才每天都要仔細把玩,他最喜歡的就數小金雞,總是隨身帶著。那天在村西頭,他摔到水里之后,想也沒想,先把容易沉下去的金雞含進了嘴里,一下子噎住了,就這么生生丟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