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刷朋友圈并不能逃避孤獨-人與社會
在近期的《高等教育紀事》雜志的網站上,你會讀到這樣一則消息:一位少女在1個月里發送了3000條文本信息。這意味著她平均每天發送100條信息,或者每10分鐘的談話時間里就發1條信息。因此,自然而然地,她很難有超過10分鐘的獨處時間。這意味著她從未獨處過——也就是只與她的思想、她的夢想、她的擔憂與期望做伴過。
紐約大學的約納森·齊瑪曼(JonathanZimmerman)教授指出,四分之三的美國青少年都把自己每一分鐘可用的時間,泡在“臉譜網”(Facebook)或“我的空間”(MySpace)之類的網站上:聊天。他認為,對今天這些上網成癮的青少年而言,聊天網站就是新型的致命毒品。你聽說過人們戒毒過程中的那種痛苦吧,年輕人以及不那么年輕的人都一樣,沉溺于其他的毒品而不能自拔。
在我們這個無法預測、驚奇不斷和極為陌生的世界里,日后會孑然一身的可能性真的會讓人感到恐懼;一個人能夠找到很多理由把獨居視為一個極度不安、危機四伏又不寒而栗的情形。“隨身聽”是第一種可移動的設備,它的發明者和銷售者向客戶允諾:“(你將)不再孤單!”只要你想,它讓你無論何時何地都可通過它去“聆聽世界”。他們知道街上有上百萬人覺得孤單,他們不喜歡孤單,認為它意味著痛苦和與人格格不入;孤單的人不僅僅沒有人陪伴,也會因為沒有這種陪伴而悲傷。由于一天到晚家里都是空蕩蕩的,每間房里都是電視機,沒有廚房,也沒有餐桌、沒有他人的陪伴,他們就不知道該如何打發時間。
他人陪伴消失后留下的空虛,并沒因為依賴隨身聽不停地發出的噪聲而有所減輕,反而只是加重了這種空虛。那種經常性已經過去消失,日益為人們所懷念的陪伴,越來越被人們思念,現在好像回來了,盡管是通過電子屏幕而非木門,以一種新模擬或數碼的——但這兩種情況都是虛擬的——化身形式出現的。
首先,不再會孤身一人了,永遠都不會。每一分鐘——1周7天,1天24小時——只需要按一個鍵,你就可以從眾多孤獨者那里獲得陪伴。其次,與他人建立關系而不用被迫進行交易,不讓自己受人脅迫,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一旦出現向這種交易轉向的不好征兆,所謂的“關系”將立即破裂。因此沒有風險,也不需要借口,道歉或撒謊;只要指尖輕輕觸動就已足夠,完全不費辛苦也不承擔任何風險。即便你坐在擁擠的屋內,或者在人聲鼎沸的大型購物中心閑逛,或者與一大幫朋友、游伴在街上閑逛,你也可能心存此念,自娛其中。
那么這就是人間天堂嗎?夢想照進了現實,那最后呢?不可否認的是,人類互動中難以釋懷的矛盾心態——既令人欣慰又讓人興奮,卻讓人感覺難以處理又陷阱重重——最終又該如何解決?關于這類問題的觀點仍然是分裂的。然而,似乎超越爭議的是,所有這些是要付出代價的,因為一旦你“永遠在線”,你就可能不會完全和真正地孤獨。此外,如果你從不孤獨,那么如齊瑪曼教授所說:“你不太可能擁有讀一本書、畫一幅畫、窗邊遠眺或者想象其他人而不是你自己的世界的樂趣……你不太可能與周圍的真實人物進行溝通。當朋友只不過是一次點擊,誰還想要與家庭成員進行交流呢?”
逃避孤獨,你就放棄了在旅途中獨處的機會:只有在這個高級條件中,一個人才可以“集中思考”、沉思、反思、創新——因而在最后賦予交流以意義和實際內容。但如果你從未有過這樣的體驗,那么你就永遠不知道你已經放棄的、丟掉的和迷失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