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中國新傳說
父親娶母親時,母親不大樂意。媒婆在一旁勸道:“他就孤家寡人一個,一人吃飽全家不餓,負擔輕。”父親在一旁接話道:“你嫁給寡人,就不是一般人了。”這事在全村傳為笑談,從此,“寡人”一詞成了父親的綽號,父親從此也張口閉口“寡人”如何如何,以此取代“我”。
父親沒撒謊,他確實不是一般人,村里數百口人,只有他這個孤兒勉強念過初中,算是半個文化人。他常年奔波在外做生意,走村串戶,雞毛換糖,和收破爛沒什么區別。
有一年除夕,父親照例是踩著團圓的爆竹聲走回家門。那次,父親特別高興,喝了幾杯酒,滿臉紅光。他從包里掏出一個小匣子,木頭做的,上面雕龍畫鳳,極為精致。他打開匣子,從里面捧出一枚雞蛋大小通身碧綠的印章,詭秘地說:“這個啊,古董,是武則天賜給太平公主訂婚用的。”
父親又招了招手,讓我們俯首過去,咬著我們的耳朵說:“這個呀,是個贗品,假的。”
我們兄弟姐妹四個嚇得直哆嗦,母親緊張地問:“你咋知道是假的?”
“嗨,就這貨色豈能騙得了寡人?你們看看這上面的字,‘生日快樂’,洋人說的詞兒,咋可能出現在唐朝的印章上?”
我們腦袋擠腦袋,湊在昏暗的煤油燈下,仔細傳閱這個寶物。上面的字和鬼畫符一樣,一個也不認識,我們不由得抬起頭,敬佩地望著父親。
父親講述了他收購這枚印章的過程。那是湖南的一個古鎮,一戶人家經濟拮據,剛好遇到他,就把他拉到里屋,問他要不要,說這個是唐朝女皇帝武則天的御用之物,開價一百塊錢。父親接過來看了看,瞅見“生日快樂”四個字,心里便有底了。他委婉地說:“寡人一個雞毛換糖的,哪有這么多錢?”對方哽咽著說:“要不是等錢過年,等米下鍋,打死也不可能出賣這祖傳的寶貝。”父親皺了皺眉,說:“寡人身上只有五十塊錢。”對方說:“那我就半賣半送,誰叫我有幸遇到您這樣的貴人呢?”
我們聽了沉默不語,要知道,那時的五十塊錢,對于我們家來說是一筆巨款。許久,母親坐在墻角垂首啜泣。父親賠著小心說:“我們不是還應付得過來嗎?寡人主要是看不得人家為難。讓人家好好過個年,我們不也開心嗎?”
二十年后的除夕夜,我剛結婚。妻子第一次聽母親當笑話一樣數落印章的故事,便說想看看。父親翻箱倒柜尋了半天,把那個木匣子遞給了她。妻子對著印章,反復端詳,又打了好幾個電話問人,然后鄭重地對父親說:“這不是贗品,真的出自唐朝,價值不菲。”
妻子是考古專業的碩士,她的話毋庸置疑。父親頓了一下,嘀咕道:“都‘生日快樂’了,還真什么真?”
妻子微笑地糾正道:“這是小篆,‘吉日良辰’。”
原來,只有初中文化的父親把小篆“吉日”看成了“生日”,后面那兩個字更復雜,他也就順理成章地把四個字猜成了“生日快樂”。
妻子話畢,立刻一片沸騰。大家臉上洋溢著歡笑,小心翼翼地爭相傳看這唐朝的寶物。
父親杵在那兒,面紅耳赤。好一會兒后,他陡然一拍腦袋,喝道:“別看了!寡人明天送還給人家,就明天,完璧歸趙。”
母親急了,壯著膽兒辯白道:“我們是花錢買的,又不是偷的,憑什么送回去?”
父親勃然大怒:“當初以為是假的,如果知道是真的,那不是趁火打劫嘛!這樣的事兒,平民百姓都不屑去做,何況寡人乎?”
第二天,大年初一早晨,父親登上了去湖南的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