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還需繼續 無法實現的自我拯救 人生哪有那么多勵志故事
紺珠教育
你有故事,我來寫
周日的上午,我和劉二哥一起去看何宗華。
這也是想了一個心愿,總是很掛念,一直想登門看望;還有熱心朋友,認識的不認識的,在我文章后點贊打賞,為何宗華捐款的,我想當面送給他。
準備去換成紙幣,后來一想,可能對于他來說,會更不方便。于是想當面轉賬,把每一筆愛心款項,列出捐款人,交給他。雖說,可能他不一定都認識,但我希望他能知道這些名字,也是對那些打賞朋友的一個銘記和感謝。
畢竟,愛心并不是理所當然,并不是無緣無故的,要讓大家感到一種值得,不致心寒。
騎著電動車,原本想到超市里去給他帶幾斤臘腸,后來聽說已經買了好多,索性作罷,也許給錢,更直接,也更受用吧。
在小區的一個角落,我敲開了何宗華現在住的房門。這是一個新開小區的廉租房,一室一廳一廚一衛,大約三十平米。
作為政府的惠民舉措,這類房子,是為了解決困難群體的基本居住需求,而在一些居民小區專門修建保供,每個月幾十元象征式房租收費,對于何宗華來說,既在一樓方便出行,另一方面,靠近周邊一個較大的學校,也算是學區房,方便了孩子上學。
因為行動不便,門是他的兒子開的??赡苁巧暇W課的原因,還沒碰到面,小家伙就已經快步回房間,關上了門。但從隔音不好的房門傳出來了游戲的聲音,我就有些擔心,這孩子是不是懂事,體諒父親和家庭的艱辛呢?
何宗華掙扎著從床上起身,坐在我們面前。一片狼藉的廳室,可以看出家庭的窘迫和艱難,無心和無力收拾的家務,讓我準備的一些話語又退縮了回去。
因為在原來居住的六樓摔倒了一次,如今的何宗華身體已不如前,絕大部分時間躺在床上,還要負責自己和孩子的一日三餐,在中醫院開了不少的中藥,可是效果并不好,對于今后的路,其實他并沒有多大的信心和底氣。
轉交朋友們的愛心款項和名單的時候,何宗華連連說感謝。我也知道,如今的他,似乎再多的言語也無法表達自己的心情,也只會說謝謝。
其實我們并不需要這種謝謝,而是從內心來說,希望他能真的可以好起來,能夠有更陽光的心態,能夠有更好的保障機制,也希望他的孩子能夠更懂事,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自理能力,幫助父親家務等方面,有更好的成長。
但這些可能只是一種愿望。焦躁的何宗華,對于未來的生活之路,并沒有多長遠的打算。承受著身體越來越差,經濟收入來源也僅僅每月自己和孩子每人固定的620元錢,還有社會各界的捐助等等,生活舉步維艱。
生活至此,歲月不公。我們雖然焦急,但是無力解決根本的問題,因為他最需要的是長效的保障機制,比如部門的某項政策的落實,比如長期定期的幫扶,以及對于他孩子未來之路的成長的規劃。
也有同學幫忙聯系媒體,或是相關的醫療專家,但相對社會大眾來說,各種各樣的苦難,總會讓公眾有些慈悲麻木。時代的一粒沙,落到每個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因為家族遺傳的原因,讓何宗華兄妹以及家庭都背負上了不可承受之重,自我拯救,已經完全不可能,而我們又能做多少?
同學陳春華在表示著一種擔心,今后他的孩子怎么辦?是不是夠懂事,會不會有類似的遺傳病史?今后的成長保障又由誰來負責?需要解決的問題真的又有很多。而隨著家庭環境的影響,我們看到的那些勵志例子,似乎也只能是僅憑想象。
一片狼藉的室內,正如我們一片狼藉的思緒。我們誰也無法預料未來,把握現在,能夠做到的,可能就是能盡力盡心,能多做一些就做一些而已。
沒有人能通過為別人作出選擇而拯救了別人。一個人能為別人所做的就是真誠地、友好地向他表明各種各樣的選擇,而不帶有任何感情色彩或幻想。與真實的選擇相沖突能激起一個人內含的一切能量,并使他選擇生,而反對死。如果他不能選擇生的話,那么,就沒有人能向他注入生命?!?弗洛姆 《在幻想鎖鏈的彼岸》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