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鑒人心-中國新傳說
1。尋寶
老劉和老牛是一對歡喜冤家,別看一大把年紀了卻見面就掐,抬杠拌嘴成了家常便飯。不過最近老牛卻對老劉畢恭畢敬,言聽計從。
退了休,老牛忽然喜歡上了古董收藏,而老劉在這方面起步早,是個行家,自然成了他的老師。
閑著沒事,老劉就帶著老牛在舊貨市場轉悠淘寶。舊貨市場里沒多少真寶貝,時間一長,老牛有點煩了,強烈要求去鄉下撿漏。
老劉哼了一聲:“現在的鄉下不比從前,人們都精了,有好寶貝不會輕易出手的。再說鄉下早被過完篩子,又過了籮,哪還有寶貝?”
“你就是留一手!上個月你跑了趟鄉下,抱回個瓷瓶,你當我不曉得?”這話還真不假。老劉在一個農戶家里發現了一個瓷瓶,瓷瓶是清代官窯的,卻被當作花盆種上了花。老劉不動聲色,假裝喜歡花,結果花了二百塊錢給買了下來。
老劉沒了轍,尋思了一下,應承下來,說那就去“金子溝”。“金子溝”老牛還真不陌生,他二姨就是那地方的。早些年,鄉下日子難,幾個表弟常來城里“騷擾”他。后來他們生活好了,再加上二姨也去世了,也就少了往來。金子溝聽起來挺美,其實是大山深處的一個小村,交通極不便利。山路十八彎,拐來拐去,老劉和老牛進了村。
老牛道:“我有親戚是這里的,今天讓他們好好招待咱。”
老劉一擺手:“淘寶這營生靠得是一哄,二蒙,三忽悠……有親戚撂不下臉。”
老牛一聽也對,便跟著老劉東串西串,也算收到了一些寶貝,像小人書啦,像章啦……足足有小半袋。
老劉拎著袋子發起了牢騷:“我說你別整這些小兒科,收個大件,也不虛此行。”老劉沒理他,徑直走到一戶人家門前。門前的石頭墩子上坐著一位老漢。
老劉問道:“跟您打聽一下,徐家義他家現在住哪啊?”老漢指點了一下方位。老劉道謝后,決定馬上去徐家。
老牛有點不解:“剛才你不讓我找親戚,你咋找呢?”
老劉神秘一笑:“不是我親戚。徐家義破四舊的時候是這個村的革委會主任,這個你懂的。”
老牛一聽像想起什么來似的,點了點頭:“我說你咋想到要來這個村呢?想當年……”
老劉“噓”了一聲:“低調。快走。”
2。得寶
徐家坐落在村子的后身,三間土坯房,一個籬笆院。老劉推門進到院子里喊道:“請問有人嗎?”屋里有人搭了聲,隨即走出一位中年婦女。婦女打量著老劉和老牛問他們是干什么的。
老劉也打量起這個院子來:“我找徐家義徐主任。”
婦女嘆了口氣:“我公公走了五六年了。”
老劉問:“你是這家的兒媳婦?那徐大娘呢?”
婦女朝屋里一努嘴:“炕上。癱了兩年了,剛給伺候睡著了。小點聲,別給吵醒了。”
老劉壓低聲音說:“我們是城里的,來村上收古董。你們家有嗎?”
婦女茫然地問:“啥?古董?沒那好東西。要有那東西我家早住大瓦房了。一年到頭累死累活,都不夠還醫藥費的。”
老劉仍然不死心:“你要是同意我自個瞅瞅行唄?”
婦女倒挺爽快:“隨便。就幾間破房爛屋……對了,堂屋有張八仙桌有年頭了,會不會是古董啊?”
老劉和老牛一對眼便跟著婦女來到了堂屋。堂屋靠北墻立著一張八仙桌,不過桌子還剩下三條腿,缺的那一條用磚頭支著。桌子上擺著祖先牌位,原來是一張供桌。老牛來到近前,敲敲桌面,搬搬桌腿,還把腦袋探到了桌子下面。老劉只是掃了桌子一眼,就把目光定在了桌子上的那只香爐碗上。香爐碗還真是一只碗。碗里盛著半碗麥麩,里面有一些熄滅的香頭。
老劉指著碗說:“這個我可以拿起來看看嗎?”婦女點點頭。老劉來到灶膛前,倒掉麥麩,取出手帕,里里外外把碗擦干凈,舉到眼前,瞇著眼端詳了一番開口道:“賣不?我出一萬,成交。”
婦女一時沒醒過味來。
老劉不由分說把錢掏了出來,開始數道:“一千,兩千……八千……老牛,把你的錢借我兩千,我帶的不夠。”老牛不敢怠慢掏錢給老劉。
出了村,老牛喊道:“停,停!走那么急干啥?怕人家反悔追來啊。把寶貝拿出來,讓我看看,告訴你,我也是投資人。”
老劉站下身道:“提前聲明,袋子里的東西都歸你也沒問題。但這個碗是我的,你的錢,回到家一分不少的還給你。”
老牛眼珠一轉:“我就想長長見識,瞅兩眼也給你瞅不壞。要不我這就回徐主任家,把我那兩千塊錢要回來!”
這一招還真靈,老劉松了口,只好從懷里把碗掏了出來。老牛眼快手疾一把就給奪了過去。碗是木頭碗,黑乎乎的,樣式跟普通的飯碗沒什么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