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幸多吃一頓飯-成長視窗
很喜歡的八個字是:“一切有情,依食而住。”
在我們的生命中,一切美好的回憶似乎總與食物相伴。并非當時的食物多么美味,但如果沒有食物,總不夠圓滿。什么是最忠實的?不是我們的心,是我們的腸胃。我回家了,不是節(jié)假日,也沒有特殊的理由,就為了一頓晚飯。知道消息的時候,他們照例是高興的,問都不問一句為什么回來。
那天,爸爸和媽媽早早就起了。我還沒醒,就迷迷糊糊聽見媽媽在外屋打電話:“徐螃蟹啊,你家的螃蟹今天怎么樣?”媽媽的手機上存了很多小販的電話號碼,“徐螃蟹”“趙大蝦”“黑妹子水果”,只要一接電話,他們都知道,是我回來了。上午十點,廚房地板上已經(jīng)擺好了戰(zhàn)利品,新鮮的海螺、大蝦、螃蟹和魚。宰殺的活雞,爸爸取下胸脯最鮮嫩的兩塊肉入菜。這道菜是我們的家傳菜,據(jù)說曾祖父是一方名廚,這道菜是看家本領(lǐng),叫作“六月雪”,做起來極其費事。
從小到大,只有過年爸爸才肯下廚一做。如今我回來的機會少了,他不再推脫,反而老能吃到這道菜。聽見爸爸在廚房乒乒乓乓剁菜的聲音,就知道要吃“六月雪”了。我有心想學這道菜,把家傳小菜譜繼承下去,卻沒有這個本領(lǐng)。食譜就是家譜,一道道菜,經(jīng)由曾祖父、祖父、爸爸,一代代流傳下來,就像一棵巨大的樹,有無數(shù)個枝丫分岔,最后匯總到一棵主干。
平時電話里,我們都是生活的形象大使,都在努力裝出幸福快樂積極向上讓親人安心。只有此時此刻,一邊清洗碗盤,一邊收拾垃圾,媽媽才會對我敞開心扉。抱怨也好,牢騷也好,都是真實的,都是生活的。而飯后幾個小時,爸爸忙著做老家的炒面兒。一邊做,一邊聽爸爸嘮叨家務(wù)事兒。那些煩心事,也和芝麻一起被攪拌打碎了吧?
帶著炒面兒、炸好的藕盒和酥肉,帶著回家一頓飯長出的新肥肉,我又坐上回北京的飛機。“如果你三十歲,你父母六十歲,每年春節(jié)才回家和父母一起待七天,那么,假設(shè)你的父母能活到九十歲,那么你也只能和父母在一起吃二百一十次晚飯了。”是的,最初,就是這道簡單的數(shù)學題打動了我。
我為我偷到的,多出來的這一頓晚飯,感到慶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