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故事——關于司馬遷和史記
先簡單地說說司馬遷和史記。
1、司馬遷其人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
目前關于司馬遷的出生年份尚無定考,一般有兩個時間比較接近真實情況,一個是公元前145年或者是公元前的135年,但具體是哪一年,尚未找到準確證據(jù)。
司馬遷復姓司馬,名遷,字子長,
生于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陜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
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2、司馬遷著史記
司馬遷有很多優(yōu)點,能著史記主要還是:
(1)知識淵博,“年十歲則通古文”。
這個“通”,說明了解,知道,明白,理解,并且有自己的看法。年紀輕輕,實屬不易。
(2)三次游歷遍及祖國神州大地。
真的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3)“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
俗話說在其位謀其政,司馬談去世三年后司馬遷任太史令,寫史書就是他的職責所在了,同時也是他父親的遺志,希望可以“繼孔子而續(xù)春秋”。
(4)也是司馬遷志趣所在
正如《報任安書》中所寫,來他個“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如此占盡天時地利人和,
司馬遷便開始寫他的鴻篇巨制。
(5)還要歸功于他寫作決心是徹底的
即使是遭受了腐刑這樣的奇恥大辱,
也沒有打斷他書寫史記的進程,
司馬遷是值得人們傾佩的。
3、史記其書
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記》全書完成。全書130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對后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稱為“實錄、信史”,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列為“前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鑒》并稱為“史學雙璧”。
關于史記的評價,歷史上有很多,這里引用兩個
班固: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漢書·司馬遷傳》
鄭樵: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六經(jīng)之后,惟有此作!
——《通志·總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