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讀書到底有何用-人與社會
讀書到底能帶給我們什么?記得在今年2月底的時候,溫總理第一次和網民互動的時候說了這么一段話:“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讀書。我愿意看到人們在坐地鐵的時候能夠手里拿上一本書。因為我一直認為,知識不僅給人力量,還給人安全,給人幸福。”我看到這段話的時候,心里真是充滿了感動。因為我們平時說讀書給人知識、給人力量,似乎已經是一個最高境界。
其實不盡然。我把現在的閱讀分成有用的閱讀和無用的閱讀。所謂有用的閱讀就是為知識的閱讀,為了拿一個文憑、為了在職業中提升自己的閱讀。
在這個時代,有用的閱讀當然是重要的。但是,比這更美好的境界是無用的閱讀,就是為生命、為成長的閱讀,它不見得給你一個直接的文憑,不一定給你專業的技能,但是它讓你的心靈遼闊,給你幸福感和安全感。
讀書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到底有什么用呢?我想除了應對世界之外。更重要的是確認自我。今年的畢業生都在抱怨。人行的門檻越來越高了,人行的薪水越來越低了。他們說,我們這撥孩子怎么這么倒霉,擴招進來的,而出門的時候偏偏趕上了危機,到處不是減薪就是裁員。我們怎么辦?社會給我們的價值評定又是什么?
我想不管這個社會現在給你什么評定,關鍵是自己怎么認定自己。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徒弟去問他師傅,一碗米值多少錢?師傅說,一碗米,這太難說了,看在誰手里。要是在一個家庭主婦手里,她往里加點兒水,蒸一蒸,半個鐘頭一碗米飯出來了,就是一塊錢的價值。要是在有點兒腦子的小商人手里,他把米好好泡一泡,發一發,分成四五堆,用粽葉包成粽子,就是四五塊錢的價值。要是到一個更有頭腦的大商人手里,把它適當地發酵、加溫。很用心地釀造成一瓶酒,有可能是一二十塊錢的價值。所以,一碗米到底值多少錢,因人而異。
假設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碗米,誰能說清一碗米值多少錢啊。但是這里面有一個規律,我們加工的時間越短,費的心思越少,越接近原來的形態,它的價值就越低。今天大家都說職業競爭很激烈,我看到我周圍的一些孩子,就是急于把自己做成一碗米飯賣出去,就是想著趕緊得把自己變現了。
有誰耐著性子把自己釀成一瓶酒呢?酒離米的形態是最遠的,釀造的時間是最長的,中間失敗的元素是最多的,你還敢于去嘗試嗎?所以我們說,讀書養心。一個人的心靈遼闊了、自由了,自我明確了,那么他跟這個世界的默契程度就大,但這不是說這個世界就能變得溫柔了。文化的力量,我們不能夸大它,它不能阻止地震的來臨。也不能改變金融危機。它能改變什么?它改變的是我們面對這一切的態度,它改變的其實是我們自己和世界相處的方式。
生活挺殘酷。可以說生活就是一鍋滾開的水,它一直都在煎熬你,問題是你自己以什么樣的質地去接受煎熬,最終會看到不同的結果。
我們來做一個實驗。你的面前有三鍋水,都是滾開的,你試著往第一鍋水里扔一個生雞蛋。往第二鍋水里扔一根生的胡蘿卜,往第三鍋水里扔點兒干茶葉。
生雞蛋,最開始很鮮亮、很脆弱,內質都是流動的,像我們鮮鮮亮亮、滿懷夢想的心,但是在生活里熬啊、煮啊。最后煮硬了,憤世嫉俗,以偏概全,覺得這個世界很艱難,人心很險惡,前途很渺茫。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人,充滿了抱怨,這是被生活煮硬了的人。
再看胡蘿卜,胡蘿卜一開始有款有形,鮮鮮亮亮,但是最后成了胡蘿卜泥了。就如同被生活煮軟了的人。“好好先生”就是典型。人云亦云。為他人活著,服從別人。這種人固然挺善良。但是失去了自我。
再看茶葉。茶葉同樣是受煎熬的,但是恰恰是這種煎熬沸騰,使得它所有的葉片都舒展開,起伏著,把自己的能量釋放出來。在被這個社會成就的同時,它也把無色無味的水改變成了一鍋香茶,這就是彼此的成全。
我們能做什么呢?我們不能要求社會降低溫度,不再沸騰,減少煎熬,我們只能選擇自己是一個生雞蛋、一把干茶葉,還是一根胡蘿卜。我們能選擇的是自我。讀書就是干這個的,就是滋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