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的金飯碗一去不復返-人與社會
在一個官本位思維歷史悠久的國度,全民熱愛當官必是一個社會潮流。
無論古代先賢痛斥其“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還是當下被包裝成動人的人民公仆,都無法阻止官場對優秀人才的虹吸效應。
除擁有權力帶來的人生成就感和受尊敬的社會地位,關鍵在于其明里暗里的實惠和超級穩定安逸的工作生活環境。
現在情況有了轉變的跡象。
可以相信,一場危及公務員超國民待遇的治理風暴短期不會收場。個別地區已爆出年輕公務員因為福利待遇下降失望離職的消息,引起社會普遍關注和熱議。
剛剛過去的2023年,伴隨著力度空前的反腐風暴,中央又是反“四風”,又是“八項規定”,取消行政審批連出重拳,隨之而來的是附著在上面的灰色利益的消褪,中秋月餅和大閘蟹銷量的下滑、年底購物卡和掛歷的銳減都是有力佐證,導致不少重回靠工資卡過日子的年輕公務員頓感日子窘迫。加上正在緊鑼密鼓推動的厲行節約、公車改革、養老、醫療并軌等改革,使公務員這個“金飯碗”正在悄然褪色。
一個懸念由此浮出水面:公務員的好日子真的一去不復返了嗎?會不會引發其辭職潮?
為表明人民公仆的親民和低調,新中國確定的公務員工資顯然更接近明代的低薪模式,并一直延續至今。但在物價高企、貨幣貶值的當下,如果所有公務員都自覺拿工資條上的薪水,那這個隊伍個個可以上央視感動中國節目。
拋卻對公務員的情緒化成見,客觀地說,這支正規軍700多萬、臨時工數目驚人的隊伍其實多數也都是為生計奔波的凡夫俗子,為政府當差,掙的也是養家糊口的錢。
在行政體制變革滯后的大背景下,由于權力運行的不透明,尤其是預算賬本的不公開,加上2008年后政府干預微觀經濟加劇,權力尋租暗流涌動,加上監管體系不健全,一些握有實權的公務員的工資外收益呈現急速上升趨勢,甚至有些核心管理部門都在整體享受超國民福利,成為官民對立的一個幕后推手。
這成為2023年轉變作風、厲行節約、從嚴治官的直接誘因。
好日子突然終結讓公務員普遍感到痛苦不適,圍墻內吐槽的聲音不絕于耳。其中不少人聲稱各種福利和收入明顯減少,漲工資的集體訴求再次被御用專家及時提出,一時間群情嘩然。
網友紛紛指責這些抱怨的公務員在撒嬌,并規勸不愿意干的人辭職。人民日報連續三天刊文指出,其實是“讓貪官不好貪,庸官不好混,壞官不好受”。
輕言公務員再現92下海潮為時尚早。在上升通道無比狹窄、拼爹盛行之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國考的隊伍,使這個本應精簡以提高效能的隊伍膨脹到史上最嚴重的程度,其工資福利和灰色收益成為納稅人難以承受的負擔,直至阻礙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測算,2008年中國行政公務支出占政府全部支出達36%——37%,遠超世界平均水平25%。
三中全會召開后,即使簡政放權、回歸市場確定為改革主要目標,但年輕學子受“最難就業季”的影響,2023年度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熱度不減,最終報名人數為152萬,刷新紀錄。
如果沒有民主公開的官員任免體制,沒有科學合理的公務員工資福利設計,沒有官員財產公開制度的健全,沒有社會監督的依法推動,依附于權力之上的灰色利益不可能徹底消除,成為官員堅守崗位的關鍵理由。更重要的,除了少數理想尚存、厭倦官場的年輕人借助改革投身市場大潮外,更多資深公務員混跡官場久矣,銳氣已盡、能力式微,并組成了龐大的利益網,會對官場矢志不渝。
因此,比期望公務員主動離職更靠譜的辦法是:真正建立公務員隊伍能進能出的科學選拔淘汰機制,能者上,庸者下。
這提醒決策層:公眾在肯定從嚴治官取得成果之余,對其能否順利持續深入推進心存疑慮。畢竟,沒有全面政治體制改革推進,法治民主的保障,權力不可能被長期關到籠子里。它會選擇短暫地蟄伏,隨時準備卷土重來。
希望個別年輕公務員的掛冠而去,真正成為官場瘦身、體制變革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