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覺得比別人窮-人與社會
“你有比別人窮的感覺嗎?”
“不但有,還無處不在。”
在北京某大型門戶網站工作的陳文深有感觸。他今年25歲,美國留學回來后,剛參加工作不到一年。他稱自己目前是典型的北漂一族,“比別人窮的感覺”無處不在:靠工資基本買不起北京的房子,房租就花去了收入的四分之一;過快上漲的物價已經讓他不敢去商場買衣服了……
“甚至走在大街上,看到豪車從身邊經過,盡管自己沒有強烈的需要,但是確確實實的知道自己沒有能力去買,‘自己比別人窮’的感覺也會油然而升。”他說,作為一個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可以說是一個白領,在這個社會中,實際上覺得生活得比較慘。
事實上,有陳文這樣感覺的人并不鮮見。中國社科院剛剛發布的“社會藍皮書”——《2010年社會形式分析與預測》中,公布了零點研究咨詢集團最新完成的《2010年中國居民生活質量指數調查報告》。報告指出:約1/5受訪者認為自己比周圍人窮。
收入高也感覺窮
“難道只有1/5的人這樣認為嗎?我認為應該遠遠大于這個數字。”看到這個數據時,北京的公務員馬麗(化名)說。“我的工資吃喝養家后,剩下的也就夠過年給家人同事領導送禮串門的。”
在北京一家知名財經日報工作的胡濤(化名)雖然收入要遠遠高于馬麗,但是同樣也有“比別人窮”的感覺。
“我的收入雖然上萬,但我的房租每月花掉將近3000,出席重要場合,吃、穿又花掉一大筆開銷,由于職業原因,交通、通訊和娛樂方面也不能太差。一個月下來,能攢下的錢不堪入目。”他說,他最擔心的是等自己跑不動了,不能再支撐高強度的熬夜寫稿工作,那時候工資肯定比現在低很多,他該怎么辦。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乏這樣月收入不菲,但缺少“富足感”的80后。這些畢業于名牌大學名牌專業,供職高新科技、媒體、外貿等企業的小白領,沒有一絲“富足”的感受。
“這些年我的月收入一直在漲,去年我終于拿到一萬元的月收入,但我卻不敢自信地說:‘我成萬元戶了’”。一位在北京一家動畫設計公司做設計師的年輕人帶著調侃對記者說。
大學畢業后人職香港某著名電視臺的深圳女孩楊怡則告訴記者,每當看到好多人在香港買名牌包包時,“自己比被人窮”的感覺最為明顯。
“窮”是相對的
“你是不是覺得比別人窮”,這種直觀感受很容易受到媒介的影響,比如在某段時期,無論是文藝作品,還是網絡新聞,以及電視、電影都在講述富人群體的故事,那么很多人就會覺得,跟他們比起來。我怎么那么窮。
一般來講,人們知道別人差的事比較少,知道別人強的事比較多,這是個認識上的問題。人們普遍存在的“貧窮感”其實有一種“這山望著那山高,總覺得別人比自己好”的心態。
除去這種心理因素,感到自己比別人窮的受訪者在談到為什么窮時,他們更傾向于歸咎于社會大環境因素,如社會制度和社會風氣等;而較少歸咎于個人層面的原因,特別是個人層面可控制的因素,如家人是否努力,是否具備必要的知識和技能等。無論在城鎮還是在農村地區,認為自己貧窮的首要原因都是“缺關系少門路”,而認為自己貧窮的第二大原因均是“現今社會是一個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的社會”。
專家表示,這樣的調查結果其實并不出人意外,在一定程度是中國社會現狀的反映。中國低收入者不斷受到通貨膨脹的掠奪,而低收入者的收入上漲速度比較慢,高收入者收入上漲更快。比如房地產,有房的富人房產升值了,不用上稅。而低收入者工資上漲卻要上稅。當前的稅收政策是向著富人的,富人越富,窮人越窮,中國貧富差距會不斷拉大。快速增長的財富大部分流人到國家財政、資本所有者的腰包,流人到了少數人的口袋。
由于社會兩級分化,貧富懸殊現象太嚴重了,這種太大的落差所產生的“相對剝奪感”會使得有些人覺得自己是窮人。這個“窮”是加引號的,是相對的窮,不是過去窮得連飯也吃不上。
值得警醒的信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成果舉世矚目。但問題在于GDP高速增長,人均收入卻增長乏力;住房、醫療、教育、社保、就業等領域的諸多問題,多年來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壓力在加大;貧富分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社會不公平感開始出現……所有這些,表明國家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并沒有相對應地轉換成國民的切身福利,而部分民眾對改革獲益出現負面判斷,更是一個值得警醒的信號。
心窮更可怕
“其實這些人的感受更多是精神上的貧窮感。不能得到權力的保護,現行的收入分配制度讓他們產生恐慌和無助。”中國社科院社會研究所社會心理學室副主任石秀印認為。
“心窮比口袋窮更可怕。”上海外服心理援助中心顧思凱·分析,現在人們更加相信權力、出身是不可改變的,對于通過自己的才華和努力改變外在的貧窮缺乏信心。石秀印說,如果制度缺乏改善動力,那么這種信心的塑造動力都將微不足道。
很多人都提到社會大環境,如社會制度和社會風氣等讓人變窮,普通民眾權利的被侵犯與難行使,并且由此引發的“權利焦慮癥”,使得被訪者產生窮人的感覺。
除去社會環境和心理因素,經濟因素也是不可忽視的。“通脹壓力讓老百姓越來越害怕,大家心里都在想,實在不知道自己手里的錢明天還能買什么。”
在市場經濟的社會里,每個階層的收入都有差異,認為自己比別人窮很正常,級別待遇才會讓社會形成一種向上的張力,激發社會成員有改變和提高自身境遇的動力,帶動社會良性運轉。
但是這么多人把窮的原因歸咎于社會大環境的因素,顯得就有些不正常。
負面效應明顯
當富二代開名車炫富時。十萬蟻族蝸居在北京地下室;當福建屏南縣的財政局為官二代量身定做招聘職位時,幾百萬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當上海一個房管局長擁有30套住房時,無數家庭為一套房子傾家蕩產……
現在的中國,這樣的強烈對比并不鮮見。這種相對剝奪感,不僅會使人覺得自己像個窮人,還會產生挫折感,失落感,甚至憤怒感,而且會使自身的行為發生變化,在一定的環境暗示下,就變成攻擊和侵犯。之所以轉型期現在那么多犯罪現象,都是由這個相對剝奪感造成的。
從整個社會來講,如果老百姓受窮的感覺特別明確,就很容易出現人與人之間的嫉妒心,當這種不滿足感特別強列時,就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導致一些個體不穩定的行為,這種不穩定的行為一旦變多,就會導致社會不穩定。如果這樣的社會現象發展下去,很容易引起仇富心理,喪失努力進取的動力,影響到社會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