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寓言故事的成語(一)
葉公好龍 [ yè gōng hào lóng ]
~~~~~~~~~~~~~~
寓意:據說古代有個葉公,非常愛好龍,器物上畫著龍,房屋上也刻著龍。真龍知道了,就到葉公家來,把頭探進窗戶。葉公一見,嚇得面如土色,拔腿就跑。比喻說是愛好某事物,其實并不真愛好。
出處:《三國志·蜀志·秦宓傳》:“昔楚葉公好龍;神龍下之;好偽徹天;何況于真?”
寓言故事
葉公好龍 音頻: 進度條 00:00 00:57 后退15秒 倍速 快進15秒狐假虎威 [ hú jiǎ hǔ wēi ]
~~~~~~~~~~~~~~
寓意:狐假虎威是先秦時代漢族寓言故事。假:借。狐貍借老虎之威嚇退百獸。比喻仰仗或倚仗別人的權勢來欺壓、恐嚇別人。
出處:《戰國策·楚策一》:“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子隨我后;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寓言故事
狐假虎威.m4a 音頻: 進度條 00:00 01:27 后退15秒 倍速 快進15秒亡羊補牢 [ wáng yáng bǔ láo ]
~~~~~~~~~~~~~~
寓意:比喻出了問題以后,想辦法補救,免得再受損失。牢:牲口圈。
出處:《戰國策·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寓言故事
亡羊補牢 音頻: 進度條 00:00 00:48 后退15秒 倍速 快進15秒守株待兔 [ shǒu zhū dài tù ]
~~~~~~~~~~~~~~
寓意:比喻不主動地努力,而存萬一的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
出處:漢·王充《論衡》:“猶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
寓言故事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奇跡終于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掩耳盜鈴 [ yǎn ěr dào líng ]
~~~~~~~~~~~~~~
寓意:偷鈴鐺的人怕鈴響,把自己耳朵堵住,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聽不見。比喻自己欺騙自己。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聞之;悖也。”
寓言故事
春秋時候,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里偷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鐘。鐘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偷走。可是鐘又大又沉,他根本搬不動。他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把鐘敲碎,然后再分別搬回家。小偷找來一把大錘,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于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鐘嗎?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么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用雙手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鐘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掩耳盜鈴就是由掩耳盜鐘演變而來的。
》〉》〉》〉》〉》〉》〉》》》》
對牛彈琴
[duì niú tán qín]
寓意:比喻對不能 理解的人白費口舌、力氣。有看不起對方的意思。現在也用來譏笑說話不看對象。
出處:《弘明集 理惑論》 :“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刻舟求劍
[kè zhōu qiú jiàn]
寓意:楚國有個人過江時把劍掉在水里,他在船幫上劍落的地方刻上記號,等船停下,從刻記號的地方下水找劍,結果自然找不到。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著情勢的變化而改變看法或辦法。
出處:《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井底之蛙
[jǐng dǐ zhī wā]
寓意: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短淺的人。
出處:《莊子·秋水》:“井蛙不可語于海者;拘(局限)于虛(所居住的地方)也。”《后漢書·馬援傳》:“子陽(公孫述)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
鄭人買履
[zhèng rén mǎi lǚ]
寓意:用來諷刺只信教條,不顧實際的人。
出處:先秦《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黔驢技窮
[qián lǘ jì qióng]
寓意:黔地無驢,有人從外地帶來一頭,放牧在山里。老虎看見驢是個龐然大物,以為是神,老遠就躲開了。后來逐漸靠近,加以戲弄,驢大怒,踢了老虎一腳。老虎看透驢的本事不過如此,就把它吃掉了。比喻有限的一點本領已經用完,再無辦法了。
出處: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
囫圇吞棗
[hú lún tūn zǎo]
寓意:把棗子整個吞下去。比喻讀書等不經消化理解,籠統接受。
出處:宋·圓悟禪師《碧巖錄》:“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山侖吞個棗。”
打草驚蛇
[dǎ cǎo jīng shé]
寓意:比喻做事不謹慎,行跡泄露,使對方有所警覺。
出處:明郎瑛《七修 類稿》卷二四:“打草驚蛇,乃南唐王魯為當涂令,日營資產,部人訴主簿貪污,魯曰:‘汝雖打草,吾已驚蛇。’”
宋·鄭文寶《南唐近事》:“王魯為涂宰;瀆物為務;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蛇驚。’”
班門弄斧
[bān mén nòng fǔ]
寓意:魯班是古代傳說中著名的木工。在魯班門前擺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含有不自量力的意思。
出處:宋·歐陽修《與梅圣俞書》:“昨日真定;有詩七八首;今錄去;班門弄斧;可笑可笑。”
望梅止渴
[wàng méi zhǐ kě]
寓意:《世說新語·假譎》記載,三國時,曹操帶兵長途行軍,士兵們都很口喝,曹操便說:“前面就是一大片梅林,結了許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們聽了,嘴里都流口水,一時也就不渴了。比喻愿望無法實現,只好用空想來加以安慰。
出處:元·賈仲名《對玉梳》:“你要我便是望梅止渴。” 及《世說新語·假譎》。
邯鄲學步
[hán dān xué bù]
寓意:《莊子·秋水》記載,有一個燕國人到趙國的首都邯鄲去,看到那里人走路的姿勢很美,就跟著學起來。結果不但學得不像,而且把自己原來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著回去。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原有的本事也丟掉。
出處:《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行于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緣木求魚
[yuán mù qiú yú]
寓意:有人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方法不對,一定達不到目的。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有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雪中送炭
[xuě zhōng sòng tàn]
寓意:在大雪天給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別人急需的時候給以幫助。
出處:宋范成大《大雪送炭與芥隱》詩:“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
懸梁刺股
[xuán liáng cì gǔ]
寓意:形容刻苦學習。股:大腿。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
毛遂自薦
[máo suì zì jiàn]
寓意:毛遂是戰國時代趙國平原君的門客。秦兵攻打趙國,平原君奉命到楚國求救,毛遂自動請求跟著去。到了楚國,平原君跟楚王談了一上午沒有結果。毛遂挺身而出,陳述利害,楚王才答應派春申君帶兵去救趙國。比喻自己推薦自己。
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于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于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自相矛盾
[zì xiāng máo dùn]
寓意:有個人又賣矛,又賣盾。賣矛的時候說他的矛無比鋒利,什么東西都能刺透;賣盾的時候又說他的盾無比堅固,什么東西都穿不透。有人就問他,要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樣呢?他無言以對。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后抵觸。
出處:《魏書·明亮傳》:“辭勇及武;自相矛盾。” 及《韓非子·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