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不讓孩子在美國讀書-精英譚
在國人爭相把孩子送往美國接受教育時,我們在美國定居,卻不愿意讓女兒在美國上學。不是別的,而是美國的文化問題。
美國文化反智主義傾向太嚴重,最明顯的是中小學。大家最想當不愛學習的酷小孩。如果你愛學習,大家都認為你是書呆子,嘲笑你,孤立你,成長環境很負面,一路要承受很多同輩的不認同。
男女不平等也很嚴重,美國文化從小就宣傳女生要性感、風騷。在美國長大,女孩子如果不好看,或者不融入這種氛圍,會有很大的同輩壓力,被排斥,對于女孩子學習是很大的干擾。
小孩子在美國從小就被迫接觸大量毒品和性,不斷有人迫使你嘗試。
美國階級分化也令人擔憂。如果你有錢,你就能從小上私校,一年2萬~4萬美元學費;大學上好的私校,一年4萬~5萬美元。
即使中小學上的是公立學校,也面對的全是同一階級的學生。公立學校的資金來自這個學區房子的房產稅(在美國,有房產的人每年都需要交房價總值1%~2%的房產稅,各個州和區數字不同)。有錢的人都住在一起,這所學校的學生自然非富即貴。
窮孩子住在不好的區里,可以預見教育環境非常差,第一,學校很差;第二,學生也不會試圖脫離這個環境,因為他們不相信自己有不同的可能。
我有位同事,來自洛杉磯著名的亂區,那里幫派活動猖獗。他的初中同學大部分都加入了幫派,現在沒幾個活著。他慶幸地說:“如果不是我搬回菲律賓上學,我肯定也跟他們差不多。”
美國社會階層固化,流動性很低,這種大環境對人的心智全面發展造成了不可忽視的障礙。
我的孩子在中國長大、受教育,比在美國快樂的可能性更大。我在加州大學、耶魯大學都做過助教,也教過很多美國大學生,發現他們都不喜歡自己的中學生涯。相反,我和朋友們都畢業幾年了,對于校園生活都帶著美好的回憶。
國內媒體傾向于宣傳國外中小學作業少,下午三點放學,孩子多么快樂。這些陳述是否屬實還有待商榷。重要的是,快樂和幸福感都是復雜的事情,不是作業少就等于會更快樂。
有兩個影響快樂的因素容易被人忽略:第一個是成就感。成就感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必須有努力這個過程。譬如一個人考兩科,一科非常簡單,沒有任何準備也考得很好;另一科要付出很多努力,然后才得到一個不錯的結果。這個人一定是對后者印象更深刻。
絕對不是沒有壓力的孩子就會更快樂。我覺得通過努力獲得成績對于孩子是更深刻的快樂,這種經歷會進入更持久的精神層面。
影響快樂的另一個因素是集體主義。我說的集體主義不是一種意識形態,而是一種生活狀態。譬如大學住宿舍,大家一起上課自習,逛街臥談。過了很多年我才明白這些在一生中都是頭等有意義的事,因為隨著人離開校園開始工作,結婚生子,會越來越脫離集體的影響,然后會意識到那些經歷的獨特和同輩情誼的可貴。
而且,集體主義幫助你積累與人相處的經驗。室友四年不換,不喜歡怎么辦?一定要找到欣賞對方、和平相處的辦法。我希望我的孩子有機會經歷這些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