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給井底之蛙講講井外的故事?
再來復習一下《莊子》中“井底之蛙”這個故事吧。
坎井之蛙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還(視)虷、蟹與蝌蚪,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⑩?”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于是欲巡而卻,告之海曰:“夫海,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于是龍井之蛙聞之,適適然驚,規規然自失也。
人們通常用這個故事諷刺那些目光短淺的人,告誡我們應該積極進取,不安于現狀,不要做困于一隅的“井底之蛙”,否則,就會淪為笑柄。
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個寓言故事一次次跳出來鞭撻我的心,我對“井底之蛙”肆無忌憚地嘲笑,漸漸變為無可奈何的悲憫。
其實,仔細想想,誰又不是井底之蛙呢?就算你見識再多,也達不到見識的邊境,況且見識就沒有最高境界。每個人的見識都受制于他所處的環境,所謂“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才是正常現象。如果,海鱉可以嘲笑青蛙的話,那么,雄鷹是否可以嘲笑海鱉呢?
人和環境的長期相互影響,讓人和環境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人的心理才會舒展,過得才會相對舒服。在我眼中,青蛙毫無顧忌地吹噓是多么的幼稚和可愛,它的內心該有多么滿足和快樂,可是,這一切讓海鱉給打破了。
我想,從此以后,青蛙乖巧地閉上了嘴巴,無限向往海鱉生活的大海,還常常為自己以前的無知而愧疚,它的日子該有多煎熬啊!
照某些人的說法,他應該擴大視野,積極進取,可是,一只青蛙貿然跑到大海里,它能活嗎?恐怕,依它的能力,海邊還沒走到,就像夸父一樣“道渴而死”了。
夸父,這樣的逐日英雄是該有,可是,大多數人還是要踏踏實實過日子的呀!
“井底之蛙”本來高高興興地過活,海鱉的一句話,讓它開了竅,于是,變得“適適然,規規矩矩”,拓展了見識,失掉了平和的心態。你說,海鱉的到來,對青蛙來說,是幸還是不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