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食譜-新知探索
在火車上,太后的烹調設施比起在頤和園或紫禁城的來,當然是要簡化得多了。設想在五十只爐子上由五十名廚師準備一百道主菜和一百種甜食,還有二十名二類廚師和許許多多更低級的廚師做助手,你對這龐大的隊伍可能多少有些概念了。
每只爐子有它的一類廚師,他只負責做兩道菜。有一節車廂是專為切菜工準備的,他們大約有二十人,他們的專職任務就是把菜切得碎碎的,這樣用筷子夾起來很方便。他們的工作是又煩瑣又勞累。例如,吃豆芽,用前需把長出來的小根擇掉。他必須非常仔細,既不能遺留一點根,又不能浪費了豆芽。
再回來說爐子,它們像兩排嚴陣以待的衛兵。
燃料是用煤球,它的大小和高爾夫球差不多,是將煤碾成粉后壓制成鐵球狀。點火這些工作由三類廚師干,他們也有五十人。一類廚師除了做他的拿手菜外什么都不干。二類廚師在他旁邊侍候,給他遞他所要的東西,如醬油、香料等。他對烹調的知識必須和一類廚師一樣豐富。三類廚師點爐子的時候,一類、二類廚師就在旁邊瞪眼看著,他們認為這種勞動是低微的,所以不屑伸手去幫一把。
每天有兩頓“正餐”,正餐就要保持一百道菜的規矩,還有兩頓小餐,那就簡單多了,二十到五十道菜就行。
北京鴨是太后喜愛的菜之一。它先放在一個陶瓷砂鍋里,然后把砂鍋放到一個密封的蒸鍋里蒸三天。這樣蒸出來的鴨子就不需要用刀切了,即使是最不會使用筷子的人,也能根據需要用筷子輕易地夾下一塊鴨肉來。多數時候她吃皮——那確實是非常鮮美的。
除了北京鴨,她還喜歡吃烤鴨、烤乳豬、烤仔雞、烤豬肉,在這些烤味中,太后最喜歡的是炸豬皮。它是把皮切成小塊后在豬油里炸,這種炸豬皮吃起來非常脆,所以叫“響鈴”。從豬肉這一道菜里,又派生出好幾道菜,其中太后喜歡的另一道菜叫“櫻桃肉”。這道菜里用的豬肉是仔細切成丁,然后把肉丁放入一個白色陶瓷的平底砂鍋里。在有新鮮櫻桃的季節里,就把新鮮櫻桃去核,按比例投入鍋里。在沒有新鮮櫻桃的時候,可將櫻桃干用水泡軟后用,加上一點水后,用慢火煮。櫻桃肉的汁特別鮮美。
另一道太后特別喜歡吃的菜就是燉鴨舌。每次上三十個左右,放在一只專用的黃瓷碗內,下面用鴨肉襯底,鴨舌鋪在上面。太后還喜歡吃腌鴨掌,其中只有鴨蹼部分是美味的。太后是太喜歡鴨子了,除了它的嘎嘎叫聲不能吃以外,她什么都舍不得扔。
由于場地緊張,不便搬運很多食物,于是引申出一種食品:用鴨腸子做成腸衣來灌注的香腸。腸里用的是白色雞肉,剁得越細越好,加上很多香料,用醬油拌勻。這種香腸只有像嬰兒的手指那么粗,吃起來才十分可口。
太后餐桌上還有很多水果,這里我只介紹兩種瓜。一種叫西瓜,另一種瓜叫“東瓜”,它們是被用來做“八寶蔬果”的。
它們的做法如下:把瓜順長軸二至三英寸處截斷。把瓜瓤挖去,變成一個“瓜盅”,加入這些珍貴材料:雞肉餡、火腿末、蓮子、松子、龍眼、核桃仁、杏仁等,然后把剛才截下的那段蓋子再蓋上,用竹釘把蓋子釘在瓜身上。整個瓜盅放入籠屜蒸幾個小時。
五十名一類廚師就吆喝著讓五十名三類廚師點爐子。這時候太后仍自己眺望窗外景色,窗外照例一個人也沒有,因為早有命令老百姓不許偷看皇家列車。五十名三類廚師忙著點火,扇扇子,直到煤球燒紅才算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