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谷證,紅軍糧票背后有怎樣的故事?上海財經大學精選近150件紅色票據,回顧“紅色財經”歷程
▲1934年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借谷票
借谷證、紅軍糧票、谷子期票、小米票……這些票據背后都有怎樣的故事?走進上海財經大學舉辦的紅色文物專題展“槍桿子與錢袋子——館藏紅色票據專題展”,觀眾可一一找到答案。
專題展從上海財經大學博物館館藏文物中精選近150件紅色票據,包括土地稅票、借谷證、紅軍糧票、工商稅票等,多維度呈現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民族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土地、稅收和工商業政策的發展和特點,再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時期開展紅色財經工作所進行的探索和實踐,回顧紅色財經發展歷程和對革命勝利的重要貢獻。
“借谷證”的故事:借得了谷子,贏得了民心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中央臨時政府成立。敵軍為了扼殺這即將燎原的紅色政權,在軍事上、經濟上進行了雙重封鎖,紅軍的糧食供給變得尤為困難,在這樣的背景下,紅軍為了取得臨時性的糧食供給,曾向農民開展了三次較大規模的借谷運動,借谷證應運而生。
▲1934年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借谷票
解放后,人民政府仍繼續落實當年紅軍的承諾,兌現了群眾手中持有的大量借谷證。一張小小的借谷證,成為了信用的憑證,讓我們看到紅軍、中國共產黨既借得了谷子,又贏得了民心。
“統一累進稅”的故事:“存糧存款有多少,我樣樣報周全”
統一累進稅,簡單說第一是統一,即將各種收入統一于一種辦法來收稅;第二是累進,即根據總收入的不同等第采用不同的稅率。中國共產黨早在建黨初期即倡導實施統一累進稅。
1931年11月28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暫行稅則》,規定“確定統一的累進稅,廢除國民黨軍閥政府的一切田賦、丁糧、厘金、苛捐雜稅等”,統一累進稅曾在蘇區進行嘗試。
全面抗戰時期,為適應敵后抗戰的需要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針對當時邊區財政經濟存在的問題和黨中央精神, 1941年晉冀魯豫邊區政府開始實行統一累進稅,頒布和實施了《統一累進稅條例》,其原則是“錢多多出,錢少少出”。
▲晉冀魯豫邊區 平順縣、壺關縣統累稅分數表(1943年)
作為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統一累進稅政策的實施,減輕了根據地人民的負擔,保證了根據地財政工作的平穩運行,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廣泛地動員人民以財力物力支援持久抗戰,為推動抗戰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軍用流通券”的故事:見證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重大轉變
1947年12月,中央軍委作出了由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三個主力縱隊渡過長江,開辟東南戰場的決定。為保障這一戰略計劃的軍需供給,由冀南銀行于1948年3月印制了此軍用流通券。
▲1948年 冀南銀行印制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軍用流通券
隨著形勢的變化,粟裕于1948年4月向黨中央提出了改變原定戰略部署,集中中原和華東兩大野戰軍,背靠解放區,在黃河以南、淮河以北打大規模殲滅戰的建議。該建議得到了黨中央的同意,并由此引出了此后的淮海戰役。因此,此流通券見證了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重大轉變。
作者:吳金嬌
編輯:儲舒婷
責任編輯:樊麗萍
圖片:上海財經大學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