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孔融讓梨的故事》
「本文來源:中國勞動保障報」
文丨劉旭剛
儒家思想認為,恭敬與謙讓,既是禮的基本精神,也是重要的道德規范和人際交往的基本準則。孔子曰:“以禮讓為國”;孟子將辭讓之心看成是禮之端。在《禮記》中關于敬讓的精辟論述就有恭敬、莊敬、肅敬、尊敬、容敬、敬從、退讓、敬讓、尊讓、辭讓、齒讓、揖讓、讓善、見利而讓等,這說明自古以來恭敬與謙讓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就顯得非常重要。
我國人口總量龐大,近年來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進一步優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國人口結構、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保持我國人力資源稟賦優勢。
在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如果給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因為沒有哥哥姐姐,或沒有弟弟妹妹,孩子對故事的真正含義難以理解,從小養成兄弟姐妹互相謙讓的好品行更是無從談起。隨著國家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實施,家中有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的孩子會逐漸增多,父母講好《孔融讓梨的故事》,培養子女謙讓的意識,無論是對家庭和睦,還是對社會和諧,都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國的傳統啟蒙教材《三字經》,流傳久遠,備受大家歡迎,現在有不少人都會背誦。其中“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這句話,講的是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在民間一直傳誦著《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當過鉅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據《后漢書·孔融傳》中的《融家傳》記載:
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么這么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由于孔融這么聰明早慧,很小就懂得這樣的道理,備受宗族親戚們的贊揚。
在實行獨生子女政策之前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常把《孔融讓梨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以此來教育兄弟姐妹要講手足之情,彼此尊重,相互謙讓,和睦相處,其樂融融。現在的一些家庭,孩子已經有了兄弟姐妹,作為自身曾經是獨生子現已成了孩子的父母,要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念好《三字經》,溫習《孔融讓梨的故事》,悟其意、得其道,當好孩子的啟蒙老師,搞好家庭教育,從小培養孩子在家謙讓兄弟姐妹,在外禮讓他人,講文明,講禮貌,講團結,講道德。
有些家長可能對此不以為然,認為現在家庭富裕,生活條件好了,吃的用的玩的足以滿足孩子們的需要,用不著兄弟姐妹之間你讓我、我讓你。有些家長甚至不培養孩子謙讓,卻有意無意間培養起“競爭”,常把“你要不聽話,我就給你哥哥(姐姐)買好玩具!”“你要不聽話,我就給你弟弟(妹妹)買好吃的!”這樣教育孩子的方法實在不妥。
國外有一位心理學家,選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別給他們寫信,邀請他們談一談自己的母親。一封來信是這樣寫的:
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見中間的又紅又大的,別提多想得到它了。媽媽把蘋果放在桌上,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呀?”我剛想說要最大最紅的那個,沒想到弟弟搶先一步把這話說了出來。媽媽聽后瞪了弟弟一眼,責備他:“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
一聽到這個話,我馬上轉過彎來,改口對媽媽說:“媽媽,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給弟弟吧。”媽媽聽了很高興,就把那個大蘋果“獎”給了我。從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不能直接說出來,要學會說謊。以后我學會了打架、偷、搶,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不擇手段。直到現在我被送進了監獄。
國外的這個例子,給我們予以警示,在教育培養孩子方面,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能簡單粗暴,既要培養子女之間互相謙讓的意識,更要教育孩子誠實守信,不說瞎話,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否則,會毀了孩子一生。
從小培養孩子學會禮讓,等孩子長大了進了學校,有利于和同學們搞好團結,融入學校這個集體,享受快樂的學習生活,舒緩精神壓力。走上工作崗位后,在單位里有禮貌、懂謙讓,不搞無原則的爭執,有利于和同事搞好人際關系,得到領導的信任和支持。在與兄弟姐妹的來往中,手足情深,相互鼓勵、相互支持和幫助,不至于為了爭奪父母的財產,不講親情,互相打罵,甚至鬧到法院裁決。由此可見,教育孩子學會謙讓非常有意義,家長在這方面多用一些心思、多花一些氣力,是非常值得的。
在一個家庭,不論是養育一個、二個孩子,還是養育三個孩子,都應重視對孩子謙讓的培養。而要使孩子養成謙讓的好品行,光靠念好《三字經》,講好《孔融讓梨的故事》是遠遠不夠的。孩子們是千差萬別的,每一個孩子都有屬于自己美好的未來,家長們可以用《孔融讓梨的故事》來教育孩子,但更主要的還是要用父母的關愛來呵護孩子,用科學的方法來引導孩子,讓孩子學會理解,學會善良,學會謙讓,這將會使孩子終生受益無窮。
注重言傳身教。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家長應該潛移默化地對孩子施以積極的影響。孩子的父母要首先做到有仁愛之心,存大義情懷,行善良之舉,尊卑長幼有序,處事有規,不敗人倫,以正為本,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人與人之間要講誠信、懂禮貌、守規矩,增強“敬”的氣度,培養“讓”的風度,一言一行都要給孩子做出好的榜樣。
搞好點滴養成。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讓孩子意識到大人同樣喜歡吃好東西,好東西不是屬于自己一個人的,需要拿來和大家一起分享,讓孩子分發給家中的老人、年輕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比如給孩子過生日,要讓孩子把生日蛋糕分給每一位參加宴會的人。孩子往往愛獨占電視,家長可以和孩子商量輪流看自己想看的節目,不要一味地遷就孩子。給孩子添置新衣服,購買玩具,要讓哥哥姐姐學會謙讓弟弟妹妹,不要養成爭鬧和攀比的不好習慣。家里有小朋友來玩時,提醒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分給小朋友一起玩。通過這些一點一滴的培養教育,使孩子養成謙讓的好習慣。
樹立正確理念。孩子年齡小的時候,受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局限,語言發展不成熟,不能完整地表達謙讓的意思,他們常常只知道謙讓是好的行為,但對為什么要謙讓的道理不是很明白,需要家長運用形象比喻的方法來啟發教育孩子。
比如給孩子講《小牛和小馬的故事》:
森林里有一條寬寬的河,河的東邊住著一頭小牛,河的西邊住著一頭小馬。河上架著一座很窄的獨木橋,每次只能通過一個人。有一天,小牛想到河西邊去玩,他一邊喝著歌,一邊高興地走上了獨木橋。這時候,小馬也唱著歌從橋的另一邊走上了橋,原來他要到河東象伯伯家去玩!小牛朝西走,小馬朝東走,走著走著,他們都走到了橋中間,他們碰上頭了,可是橋太窄了,兩個人都過不去。小牛說:“你退回去,讓我先過!”小馬聽了,生氣地說:“你退回去,讓我先過!”他們誰也不讓誰,最后小馬和小牛都掉進河里了。
父母可以利用這樣一些故事,讓孩子懂得互相謙讓,懂得共同分享,懂得互幫互助的道理。
當孩子逐漸長大懂事了,要給其講清讓是要講原則的,該讓的就讓,不該讓的要當仁不讓。如果不該讓的讓了,就會助長歪風邪氣,甚至助紂為虐。當面對違法亂紀行為、有失社會公德、傷風敗俗的不文明現象,特別是遇到人身被攻擊時,要挺身而出,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絕不能退讓,該依法維權的要拿起法律武器,該堅決抵制的要理直氣壯加以抵制,讓正義戰勝邪惡。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一個謙和的人,應該如玉一般溫潤、沉穩、含蓄,不張揚,卻自顯價值。人的謙讓,是一種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重視培養孩子謙讓的家長,是對孩子的最好關愛,是送給孩子的寶貴財富。因為教會孩子謙讓,能讓孩子享受生活,獲得友情,擁有多姿多彩的人生。
家長們要善于講好《孔融讓梨的故事》,通過實踐中不懈的努力,真正把孩子培養成講文明,懂禮貌,知感恩,會謙讓的好品行,為全社會形成人人禮讓的好風尚作出應有的貢獻。
編輯丨徐德金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