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聽課的孩子》教案及反思 窗外聽后感優秀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窗外聽課的孩子》教案及反思 窗外聽后感篇一
課文記敘了宋朝學者王洙因家貧不能讀書便在學堂窗外聽課,經過努力最后終于成才的事。贊揚他刻苦好學的精神。文章語言樸實簡練,自然流暢。文中的王洙當時的年齡與學生相仿,容易引起共鳴,從中受到教育。
《窗外聽課的孩子》和其后“快樂讀書屋十”中的三首古詩都是圍繞勤奮學習這一單元主題安排的。如果在教學中能把這兩部分內容融為一體、交織進行,使學生通過對古詩的誦讀、感悟,加深對《窗外聽課的孩子》內容的認識和理解;反過來在細讀、品讀《窗外聽課的孩子》的過程中提升對三首古詩的理解和感悟是符合《語文課程標準》精神的。讓兩種不同文體、不同表現形式的文字內容,在教學中交叉進行、相互滲透、有機整合,從而提高學習效率,一定會事半功倍。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小王洙勤奮好學的美好品質,珍惜今天的學習機會。
2.大致領會三首古詩所表達的情感和含義,使學生感受到時間的珍貴,從而珍惜現在的大好讀書時光。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并背誦三首古詩。
4.認識“齡、津、庭”等6個生字和多音字“重”,會寫“堂、傳、遍”等10個生字。
預習課文和“快樂讀書屋中的三首古詩。
教學時間
2課時(第2課時略)。
1.檢查預習,在讀讀背背中正音,指導朗讀,初步領會詩文大意。
(課前老師已布置大家預習“快樂讀書屋十”中的三首古詩。)
(1)指名背誦《惜時》,注意正音“為(wéi)學”。提出問題,讀了這首詩你知道了什么?(學習要趕早,教師板書“早”。感情朗讀指導視學生讀背的具體情況而進行。)
(2)請男同學一起來背《長歌行》,不熟練的可以借助大屏幕的幫助。對這首詩應該怎樣來理解?
(3)全班齊背《勸學》。讀了這首詩同學們知道了些什么?(讀書不但要早,還要勤,教師板書“勤”。)
2.自主合作學習。
把你最喜歡的一首古詩背給同桌聽,看誰背得好。
1.現在正是讀書的大好時光,同學們無論在家里還是在學校,讀書的環境條件都這么好,感到幸福嗎?老師已經布置了大家預習《窗外聽課的`孩子》,這篇課文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不一樣的故事,你們能讀準確、讀流利嗎?趕快再讀一讀吧。(學生自由練習讀課文,教師板書課題。)
2.指名讀,其他學生認真聽,注意正音。
3.同桌互讀。
4.找6名同學分自然段來讀課文,其他同學聽后評價讀得是否準確、流利。
5.說一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1.自由讀第1自然段,說一說這一段向我們介紹了什么。(教師板書“讀不起書”。)
2.播放課件,文中的第1幅插圖(制作成動畫的,或者直接讓學生觀看書上的插圖),引導學生思考:王洙怎么會這么高興呢?(因為他想出讀書的辦法了。)請大家默讀第2自然段,用心體會王洙當時上不起學讀不了書的心情。可以用筆畫一畫你認為重要的詞語或句子。
(1)學生匯報自己的讀后體會。
(2)品讀第2自然段。
①教師引領學生用不同的語氣反復朗讀最能體現王洙當時心情的一句話。(“我要讀書,我要讀書!”)讀出王洙心中的渴望,讀出王洙心中的吶喊,讀出王洙心中那堅定的讀書信念。(教師板書“渴望讀書”。)
②通過教師范讀、學生反復朗讀,來加深學生對這段話的理解,充分地體會、領略這段文字的優美,用詞的精妙。重點指導讀“每當、非常、一遍又一遍”這幾個詞語。
3.讀第3自然段,引導學生知道王洙沒有放棄“我要讀書”的強烈愿望,終于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又可以讀書啦!配合第3自然段的學習,學習古詩《惜時》(打開屏幕或出示小黑板:“三春花事好,為學需及早。花開有時落,人生容易老”。)
(1)學生交流匯報小王洙的好辦法。(教師板書“設法讀書”。)
(2)請同學們輕聲地把這段再讀一讀,畫出最喜歡的詞語。
4.請同學們讀讀課后“說”這道習題,然后再帶著習題中的兩個問題默讀第4自然段。
(1)學生交流并匯報老師為什么能夠允許王洙站在門口聽講,還借書給他讀?假如當時你就在學堂里讀書,你會給王洙什么幫助?
(2)教師啟發生想象并練習老師發現了經常站在窗外的王洙后,和王洙的對話。
5.指名讀第5自然段,并回答王洙在得到了老師的熱情幫助后是怎樣讀書的。
請同學們再一次默讀這一自然段,判斷王洙讀完《詩經》和《論語》所用的時間,比一般的人是多了還是少了?(少)
王洙能用這么短的時間讀完那么多的書,還學會了寫詩和作文,想象一下他是怎么讀書的。(起早貪晚地讀……)這讓你想起了哪一首古詩呢?指名背誦“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教師板書“刻苦讀書”)
6.齊讀課文最后一自然段,使學生知道王洙就是這樣的勤奮苦讀,當官后出錢辦學,讓窮人家的孩子也能讀書。(教師板書“助人讀書”)
和他們比起來,你們是幸福的。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你現在的心情和想法。
其實,像小王洙這樣從小讀不起書的孩子,不僅在過去有,現在也有,我們的希望工程就是幫助他們上學讀書的。
1.現在正是讀書的大好時光。趕快與時間賽跑,與書擁抱,去愛書、讀書吧!最后一起來背誦《勸學》和《長歌行》。
2.課余時間可以找一找積雪囊螢、鑿壁偷光、程門立雪、聞雞起舞等刻苦讀書的小故事來讀,讀后同學之間交流。
《窗外聽課的孩子》教案及反思 窗外聽后感篇二
《窗外聽課的孩子》是教科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記述了宋朝著名學者王洙小時候因家境貧寒不能讀書在學堂窗外聽課,經過努力后最終成才的故事,贊揚了他刻苦認真的學習態度和不忘根本為民造福的精神品質。課文語言樸實、簡練、自然流暢,選取典型事件表現人物性格特征,鮮明地體現了本單元“愛讀書”這一主題,是教育學生勤奮學習,珍惜今天學習機會的好教材。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王洙對學習的渴望和他勤奮刻苦的學習態度。
3、教育學生學習王洙勤奮好學的好品質,珍惜今天的學習機會。并通過兩次大的先學后教完成了教學目標。
教學中,我努力為學生創設一種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使全體學生主動、有效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中。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一邊讀一邊想、一邊讀一邊悟、一邊讀一邊評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在第一次先學后教,也就是初讀課文階段,我在學生幾遍讀文后向學生提出一個指向全文的問題“你覺得王珠是一個怎樣的孩子?”這樣使學生對人物的特點在總體上有了一個認識,即王洙是一個渴望讀書、刻苦學習的孩子。有了對人物的整體認識,就為進一步理解和探究課文奠定了基礎。
默讀課文2――5自然段
1、用――畫出來小王洙渴望讀書的句子,再練習帶著王洙的感覺讀一讀。
2、他想到一個什么兩全其美的好辦法,既可以讓自己讀書又可以放鵝呢?
3、用-------畫出小王洙得到老師幫助后勤奮讀書的句子?再練習帶著你的感受讀一讀。(4分鐘后我們比一比誰畫的準,讀得好)
然后在后教環節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來感悟課文。期中抓住“我要讀書,我要讀書!王洙一遍一遍地在心里重復著這句話。”這個重點句子指導朗讀。當他看到別人讀書時十分羨慕,十分難過。這句話道出了一個窮苦的孩子渴望讀書的強烈心聲。從而指導學生帶著這種強烈的渴望之情朗讀這句話。然后提出“如果你就是王洙,當你失去了讀書的機會而又特別想讀書的時候,你的心情是怎樣的,你會怎么想?”當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后,再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這種角色互換,使學生感受到王洙是一個有理想,有志氣的孩子。這樣的朗讀指導做到了文我一體,文中有我,我中有文。
接下來匯報王洙找到了什么兩全其美的辦法既可以讀書又可以放鵝呢?抓住“他在窗外聽的津津有味,把老師講的內容都記在了心理。”和“王洙學習刻苦用功,僅用一年時間,就讀完了《詩經》《論語》,并且能寫詩作文了。”我引導學生通過品析句子中的“津津有味”和“僅”這兩個重點詞語后,再指導朗讀,從而使王洙爭分奪秒、如饑似渴地學習形象逐漸在學生心目中高大起來。
在學生對王洙這一形象有了深刻的認識之后,我引導學生學習第四自然段。讓學生體會王洙用行動感動了老師,他的成功也離不開老師的幫助。同時進行說話訓練,向學生提出問題,“想一想老師發現王洙正在窗外聽課會對他說些什么,小王洙又會說些什么。” “假如當時你就在學堂里讀書,你能給小王洙什么幫助?”學生會充分發揮想象,從多角度深入到課文的角色中,在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的.同時,鍛煉了學生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
課文的最后一段寫王洙長大后造福家鄉人民。我引導學生帶著“你認為長大后的王洙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來學習這一段。通過這一段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王洙不忘根本,造福人民的品質,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當堂訓練我設計了1、課文講了王洙從小到大的經歷,為了說明每件事發生的時間,作者用了不少表示時間的詞語,找出來讀一讀,你覺得用上這些詞語有什么好處?2、從王洙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啟示呢?這兩個方面來帶領學生總結感悟全文,達到了預期效果。
總之,我個人認為:語文課只有讓學生張開嘴,人人想讀,人人想說,人人都有感受,人人都有收獲,這才能稱之為一節成功的語文課。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對話的過程。”所以全課我采用了自讀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促進了師生、自我、生本三者之間的精彩生成。在教學過程中我也努力營造和諧的師生對話環境,把激勵的語言,贊賞的眼神以及有形的獎勵奉獻給他們,激發他們內在的生命和潛能。整個教學過程都是我們師生共同生成新的教學資源,共同享受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