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語語法-英語專家熊學亮談英語學習
英語專家熊學亮談英語學習
熊學亮
學習英語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不斷積累、操練和自我糾正。英語學習中的投入和產出基本上成正比,但集中學習和注重方法也至關重要,得法者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所有的學習者都希望自己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但并非都能如愿。除了性格、習慣及神經系統的差異外,許多人抱怨環境,如無機會與外國人接觸、缺少操練對子、教材與師資短缺等等。其實語言練習主要是個人的事,只要抓緊,也能無師自通。由于文革的影響,我上大學開始系統學習英語時,已經25歲了。雖然那時各方面的條件非常有限,但因喜歡口語,就堅持自己練習。具體做法是:
(1)每日對自己聽到的語言進行無聲翻譯練習半小時左右,他人的言談、電臺廣播等,都是很好的素材。聽到中文,則將其譯成英語,反之亦然。
(2)遇到比較有趣的內容(如電影),則對一靜物(如墻壁、家具或樹)用英語復述情節,此時不必擔心出現說錯而引人發笑的窘況。
(3)隨著英語水平的提高,不斷糾正自己,逐漸從流利(fluency)向精確(accuracy)過渡。我認為流利先于精確,是較為可取的學習程序。失敗是成功之母,過分考慮精確,怕犯語誤,練不出好的口語。
豐富的詞匯和語法知識是口語的基礎。人不可能對任何話題都談笑自如。通過多讀、多背、多聽的途徑擴大知識面、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是一方面,在口語練習中遇到詞窮時將暫時無法用英語表達的漢語詞語記下,在漢英詞典上查出相關的英語表達并通過記憶強化鞏固是另一方面。80年代初我曾在華東師大教過一段時間的出國班英語,有的學員雖然閱讀能力極強,但口語卻很差。顯然,這與缺少強化練習有關。就我自己而言,這些年理論課上得較多,出于對學生的考慮,上課多半用漢語講。以前經常應邀擔任各種外事活動的同聲傳譯,主要目的是保持自己的狀態。但現在因為教學科研太忙,已多年沒有從事這種練習。我現在英語口語狀態尚好,與我當年的自練不無關系。
定期適量的刺激,能促成質的飛躍,能夠將牽強的語言能力演變成自然語感,達到信手拈來的境界。鑒別語言能力是以使用效果為準,即看說寫能力如何。一個口語在質和量上都達標的人,其讀寫聽能力也不會差。但在學習中要量力而行。以前當學生時,我曾經做過一天讀十幾篇《新概念英語》課文、寫十幾篇英語摘要的事,也去聽力室聽過比自己實際水平高的錄音帶。其實,因急功近利而一下子讀寫太多太難的東西,會導致噎食,破壞學習機制,結果適得其反。這些損失,我的感覺是在以后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方能得以慢慢補回。是為誡。
熊學亮簡介:
熊學亮1952年8月生于上海,1991年獲復旦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復旦大學外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認知語用學概論》、《英漢前指現象對比》等,在國內外雜志上發表文章120余篇。
《英語學習》
英語專家熊學亮談英語學習
熊學亮
學習英語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不斷積累、操練和自我糾正。英語學習中的投入和產出基本上成正比,但集中學習和注重方法也至關重要,得法者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所有的學習者都希望自己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但并非都能如愿。除了性格、習慣及神經系統的差異外,許多人抱怨環境,如無機會與外國人接觸、缺少操練對子、教材與師資短缺等等。其實語言練習主要是個人的事,只要抓緊,也能無師自通。由于文革的影響,我上大學開始系統學習英語時,已經25歲了。雖然那時各方面的條件非常有限,但因喜歡口語,就堅持自己練習。具體做法是:
(1)每日對自己聽到的語言進行無聲翻譯練習半小時左右,他人的言談、電臺廣播等,都是很好的素材。聽到中文,則將其譯成英語,反之亦然。
(2)遇到比較有趣的內容(如電影),則對一靜物(如墻壁、家具或樹)用英語復述情節,此時不必擔心出現說錯而引人發笑的窘況。
(3)隨著英語水平的提高,不斷糾正自己,逐漸從流利(fluency)向精確(accuracy)過渡。我認為流利先于精確,是較為可取的學習程序。失敗是成功之母,過分考慮精確,怕犯語誤,練不出好的口語。
豐富的詞匯和語法知識是口語的基礎。人不可能對任何話題都談笑自如。通過多讀、多背、多聽的途徑擴大知識面、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是一方面,在口語練習中遇到詞窮時將暫時無法用英語表達的漢語詞語記下,在漢英詞典上查出相關的英語表達并通過記憶強化鞏固是另一方面。80年代初我曾在華東師大教過一段時間的出國班英語,有的學員雖然閱讀能力極強,但口語卻很差。顯然,這與缺少強化練習有關。就我自己而言,這些年理論課上得較多,出于對學生的考慮,上課多半用漢語講。以前經常應邀擔任各種外事活動的同聲傳譯,主要目的是保持自己的狀態。但現在因為教學科研太忙,已多年沒有從事這種練習。我現在英語口語狀態尚好,與我當年的自練不無關系。
定期適量的刺激,能促成質的飛躍,能夠將牽強的語言能力演變成自然語感,達到信手拈來的境界。鑒別語言能力是以使用效果為準,即看說寫能力如何。一個口語在質和量上都達標的人,其讀寫聽能力也不會差。但在學習中要量力而行。以前當學生時,我曾經做過一天讀十幾篇《新概念英語》課文、寫十幾篇英語摘要的事,也去聽力室聽過比自己實際水平高的錄音帶。其實,因急功近利而一下子讀寫太多太難的東西,會導致噎食,破壞學習機制,結果適得其反。這些損失,我的感覺是在以后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方能得以慢慢補回。是為誡。
熊學亮簡介:
熊學亮1952年8月生于上海,1991年獲復旦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復旦大學外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認知語用學概論》、《英漢前指現象對比》等,在國內外雜志上發表文章120余篇。
《英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