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的氣候特點及養生方法范文匯總三篇
夏至時節的氣候特點及養生方法夏至之后,氣溫就會明顯攀升,表示孟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節氣。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夏至的氣候特點及養生方法范文匯總三篇,歡迎品鑒!
第一篇: 夏至的氣候特點及養生方法
1、起居調攝
為順應自然界陰陽的盛衰變化,一般夏季宜晚睡早起,并利用午睡補充夜里的睡眠不足。而老弱者則應早睡早起,盡量保持每天有9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
2、防范心腦血管疾病發作
夏季高溫高濕,容易誘發心肌梗死和腦卒中。心血管病人應做到適量飲水,不過分貪涼和多吃冷飲,勤洗澡清潔皮膚,保持脈絡舒通、心律正常和體溫平衡,嚴防心血管病發生。
3、冬病夏治的大好時機
夏至也是冬病夏治的大好時機。慢性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等疾病,一般在冬季發作頻繁,而到了夏天則發作較少或基本不發作,顯然陽熱的氣候起了醫療作用。那些因寒冷而發的疾病,在夏天針對自己的疾病采用吃中藥、食療或氣功療法均會受到很好的療效。
4、飲食調養
夏時心火當令,中醫有“夏不食心”的說法,即是說夏天不能對心臟補益太過,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心火。夏季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以平衡陰陽。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
夏至養生重點清熱,因此平時應該多吃西紅柿、苦瓜、南瓜等清熱的食物。
第二篇: 夏至的氣候特點及養生方法
夏至日是我國最早的節日,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古時夏至日,人們通過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禮記》中也記載了自然界有關夏至節氣的明顯現象:“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說明這一時節可以開始割鹿角,蟬兒開始鳴叫,半夏、木槿兩種植物逐漸繁盛開花。《史記?封禪書》記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
夏至作為古代節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遼史》),清朝又是“夏至日為交時,日頭時、二時、末時,謂之‘三時’,居人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清嘉錄》)。
第三篇: 夏至的氣候特點及養生方法
我國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勞動實踐,將立夏劃分為三候,分別是“初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和“三候,王瓜生”。
所謂“初候,螻蟈鳴”中的螻蟈,螻蛄也,適宜溫暖潮濕的環境中,隨著螻蛄的鳴叫,表示夏天的味道濃了。
“二候,蚯蚓出”,蚯蚓是地地道道的陰物,生活在潮濕陰暗的土壤中,當陽氣極盛的時候,蚯蚓也不耐煩了,出來湊湊熱鬧。
而所謂的“三候,王瓜生”,王瓜是華北特產的藥用爬藤植物,在立夏時節快速攀爬生長,于六、七月還會結出紅色的果實。
立夏的到來,在天文學上表示即將告別春天,夏天就要開始,這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后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進入了大忙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