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的由來和風俗范文(精選三篇)
夏至的由來和風俗簡介最熱不過夏至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夏至節氣,此時正好是一天中白天最長的日子,也就是所被太陽炙烤的時間最為長的一天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夏至的由來和風俗范文(精選三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篇一】夏至的由來和風俗
中國民間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時”,一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這期間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
一、對流天氣
夏至以后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范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
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對流天氣帶來的強降水,不都像詩中描寫的那么美麗,常常帶來局地災害。
二、暴雨天氣
夏至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這時長江中下游地區降水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需求。
多數情況,“夏至”期間,正值長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頻頻出現暴雨天氣,容易形成洪澇災害,甚至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威脅,應注意加強防汛工作。
三、江淮梅雨
夏至時節正是江淮一帶的“梅雨”季節,這時正是江南梅子黃熟期,空氣非常潮濕,冷、暖空氣團在這里交匯,并形成一道低壓槽,導致陰雨連綿的天氣。
在這樣的天氣下,器物發霉,人體也覺得不舒服,一些蚊蟲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腸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這時要注意飲用水的衛生,盡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傳染病發生和傳播。
四、高溫桑拿
夏至和冬至一樣,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節氣。天文學上規定,夏至為北半球夏季的開始。過了夏至,雖然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天一天比一天縮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長。
但由于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時間內,氣溫將繼續升高,因此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
【篇二】夏至的由來和風俗
1、祭神祀祖:夏至時值麥收,自古就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的習俗,以祈求消災豐收。
2、涼食避暑:人們喜好在夏天滋補涼食避暑,因此人們普遍喝涼湯、涼茶、酸梅湯等比較傳統而且十分清甜的食物。
3、食“麥粽”:食“麥粽”是江南的習俗,《吳江縣志》記載,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不僅食“麥粽”,而且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
4、吃餛飩:夏至這一天,無錫人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諺語說: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吃過餛飩后還為孩童稱體重,希望孩子的體重可以增加。
【篇三】夏至的由來和風俗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里最早被確定下來的節氣,公元前7世紀,先人采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
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并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中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40度左右。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夏至以后,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