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出處】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意思翻譯】月夜的回樂峰前,莽莽黃沙如 雪,受降城外皎皎寒月似霜。詩人借助兩個比喻,寫出在月光映照下, 沙子象積雪一樣潔白,冷月猶如秋霜那樣令人望而生寒。兩句詩寫出了 邊塞夜晚的曠遠、凄寒。
注: 回樂峰,回樂縣附近的山峰。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東、 西、中三座受降城,此處似指西受降城。
【全詩】
《夜上受降城聞笛》
.[唐].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注釋】
[1]這是李益的名詩。受降城,當是西受降城,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李益(公元748~827),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大歷四年進士,曾在幽州節度使幕府任職,居邊塞十多年。后召為秘書少監,集賢殿學士,官終禮部尚書。他的邊塞詩負有盛名,尤以七絕見長,多為時人譜入樂府歌唱。《全唐詩》錄存其詩二卷。
[2]“回樂烽”二句:回樂烽,指回樂縣城附近的烽火臺。回樂縣,在今寧夏靈武西南。烽,一本作“峰”,誤。二句寫登受降城所見景色,黃沙似雪,皓月如霜,構成邊塞荒寒苦寂意象。
[3]“不知”二句:蘆管,蘆笛。西域管樂器。管,一本即作“笛”。夜風送來凄涼的蘆笛聲,不知什么人在何處吹的,觸動了所有征人的心緒,徹夜都遠望家鄉。
本詩寫邊塞將士的思鄉情,未直寫思鄉,而綿綿鄉情盡在詩中。前二句通過景色描寫作鋪墊,三句以西域特有的幽怨激越的蘆笛聲為線索,前三句將勢蓄足,而末句仍不直寫思鄉,而擬寫征人盡望鄉的情節,語盡而意未盡。在全詩中色、聲、情融為一體,互相激蕩推進,構成一個藝術整體,意境深沉,含蘊不盡。明王世貞《藝苑卮言》說:“‘回樂烽’一章,不亞于王昌齡、李白。”胡應麟《詩藪》則說:“中唐絕,‘回樂烽前’為冠。”這首詩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凄婉低沉風格,可以代表中唐邊塞詩的特點。歷代不少評論家推許這首七絕是中唐絕句中最好的一首。
【鑒賞1】
李益早年由于官場失意,曾浪游燕趙一帶,并在軍中干過事。在那個連年征戰的時代,他對邊塞生活有親身體驗,這成為他詩作的突出題材。他的邊塞題材的七言絕句,當時就被譜入管弦,廣泛流行。后人一直認為他可以追蹤李白、王昌齡。
“受降城”是武則天景云年間,朔方軍總管張仁愿為抵御突厥的入侵而筑的,共三座。中城在朔州,西城在靈州,東城在勝州。詩中提到的“回樂(縣)”,故城位置在今甘肅靈武縣西南。據此,這里的受降城當指西城。杜甫有“韓公(指張仁愿)本意筑三城,擬絕天驕拔漢旌”的詩句,可見筑城原是為了國防。然而安史亂后,征戰頻仍,藩鎮割據,國防力量削弱,杜甫已有“胡來不覺潼關隘”的嘆息。到李益時,局面不但沒有好轉,政治危機反而進一步加深,邊疆也不得安寧。戰士長期駐守,長期不能還鄉,厭戰情緒普遍。
詩的一、二句寫登樓所見。萬里沙漠和矗立的烽火臺,籠罩在朦朧的月色里。月照沙上,明晃晃仿佛積雪,城外地面也象鋪上一層白燦燦的霜,令人凜然生寒。邊塞物候與內地迥乎不同。江南秋夜,月白風清;而塞外塵沙漫天,連月夜也是昏慘慘的。在久戌不歸的兵士心中,該會喚起怎樣一種感情?背鄉離井,獨為異客的人,團??明月往往喚起他對親友的思念;而由月光聯想到冰霜,更增添幾分寒意,這不僅僅是一種視覺的錯亂,更是一種心理作用。前面介紹的李白的《靜夜思》,也是寫這樣的心情,可以參閱。
這兩句除掉地名方位,寫景就在六個字:“沙似雪”、“月如霜”,卻似圖畫一樣的生動、鮮明。使人如身臨其境,感受到邊塞大漠月夜全部的蒼涼。詩人何以能以極省的筆墨造成豐富的形象呢?這是因為語言藝術塑造形象,不同于繪畫,它不是象繪畫那樣詳盡到每一個細節;其塑造形象是依靠語言典型化的作用,因而比之繪畫,具有更大概括性。當它抓住對象最有特征的細節予以刻劃,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契訶夫曾說過:如果很好寫出一個碎玻璃的反光等等,就能寫出整個月夜。詩人抓住“沙似雪”、“月如霜”,這樣最有邊塞特征的景色,就把整個塞上的單調、凄涼氣氛表現出來了,達到了最經濟的語言效果。
第三句寫登樓所聞。緊承上兩句而來。登樓者對著凜然生寒的大漠月色,難以禁持時,寒風忽然吹來一陣凄怨的笛聲。“蘆管”本是胡笳聲別名。但詩題已明說“聞笛”,可見此處“蘆管”指的就是笛。因為在荒漠的景色中,詩人聽到的笛聲,蕭瑟凄涼,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簡直與幽咽哀怨的胡笳聲相似。夜里寂靜,而夜晚人的聽覺最敏銳,因此,夜聲給人的感覺印象也最深,造成的心理影響特別大。笛聲隨風而至,時斷時續,所以說“不知何處”。這同時也表明登樓者在仔細傾聽,心揪得更緊。
前三句對塞景邊聲的渲染,直接引起第四句。這句抒情,妙在一個“盡”字,詩人并不就此把思鄉之情局限于一身,而是推及所有的“征人”。也就是和《從軍北征》所謂“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一個意思。詩人心事浩茫,想到此夜塞上何處無月?何處無征人?誰看到這如霜的月光不思家?誰聽到這幽怨的笛聲不下淚?厭戰思歸的心理,何止登樓者一己而已!這一個“盡”字,就把詩境大大深化,不但滲透詩人深刻的生活體驗,而且容納了豐富的社會現實內容,使詩歌藝術形象升華,獲得了典型性。
【鑒賞2】
受降城在初唐時有十分顯赫的經歷,可時至中唐,國力衰微,邊亂長期不息,它就不再有振奮人心的感召力,長期戍守在這里的將士也不再有初、盛唐時的自信,相反,厭戰情緒籠罩著他們。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作者帶著沉重的心情,在深秋的一個月夜,登樓遠眺,無限感慨,寫下了這首詩。
一二句: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寫詩人登樓時所見的月下景色。月光照著受降城高矗的烽火臺,連同它腳下的茫茫大漠。這月光有如霜一般的清冷,給漫無邊際的沙地也染上一層清冷的色彩。在這靜默得讓人窒息的夜里,詩人感到了傷感。因為邊地將士久戍不得歸,整日不是城外廝殺,便只有獨對這清冷與孤寂。將軍馬上、征夫樓頭,為這清冷、孤寂所感,他們的內心有著怎樣的痛苦與不堪,是有邊地生活經歷的詩人可以想見的。
三四句: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緊承前兩句,寫在一片岑寂中,不知從何處傳來一聲蘆管的吹奏聲,這隨風而至、時斷時續的樂音,竟然吹動了所有人的思鄉之情。“一夜征人盡望鄉”一句,包含了凝重、深長的意味,“盡”字寫出了他們無一例外的不盡的鄉愁。如果不是征人的思鄉之心急切,如果不是征人徹夜難眠,這樂音怎能擾動他們鏖戰后的沉酣呢?
從全詩來看,前兩句寫景,第三句寫聲,末句抒心中所感,寫情。前三句都是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鋪墊。全詩把詩中的景色、聲音、感情三者融合為一體,將詩情、畫意和音樂美熔于一爐,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意境渾成,簡潔空靈,而又具有含蘊不盡的特點。因而被譜入弦管,天下傳唱,成為中唐絕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鑒賞3】
這是詩人李益以第三人稱寫征夫,和那些以征夫口吻自訴怨情者有別。受降城,唐神龍三年張仁愿筑, 以防突厥,其中有中、東、西三城。中城在今內蒙古包頭市西;東城在今內蒙古托克托南,西去中城三百里;西城在今內蒙古杭錦后旗烏加河北岸,東去中城三百八十里。這里是詩人登西受降城后以所見所聞,反映征人的怨情。
詩的前兩句寫景,描畫出悲涼之象。“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樂烽,指受降城附近的烽火臺。有的版本“烽”作“峰”,不當。李益另有詩《暮過回樂烽》“烽火高飛百尺臺”可證。烽火臺前沙如白雪,月冷如清霜,既狀月下沙地的白潔明瑩,又言如水般的月光清幽迷茫。 一般地說,月明沙清是美景,可是疑為霜、雪等寒冷之物,景物上就傳出了清冷的感覺。月色濛濛,沙磧茫茫,這背景頗有荒涼空曠的韻味。
詩的后兩句寫情,傳達出哀怨之意。在上述的背景之下,急起突發的蘆管之聲,靜境中忽出樂聲,其聲分外明晰。蘆管,一種樂器。陳旸《樂書》:“蘆管之制,胡人截蘆為之,大概與觱篥相類, 出于北國者也。”征人吹奏著思鄉曲,因而說“一夜征人盡望鄉”。“一夜”,通宵。“盡”概及廣大士兵。
這首絕句描繪北國征夫回鄉的急切心情,表現欲歸不能的艾怨,卻以平和恬靜的場面出之,輕筆淡墨,粗看似不用力,可是哀怨之情內孕深蓄,仔細吟味,也就回味無窮了。一聲蘆笛,打破了月夜寂靜,激起了征人鄉思,在整個詩中起了振響全局的作用,確是妙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