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夢別文言文翻譯
文言文
王春季先生之祖[1],與先叔祖玉田公交最善[2]。一夜,夢公至其家, 黯然相語。問:“何來?”曰:“仆將長往[3],故與君別耳。”問:“何之?” 曰:“遠(yuǎn)矣。”遂出。送至谷中,見石壁有裂罅[4],便拱手作別,以背向罅, 逡巡倒行而入;呼之不應(yīng),因而驚寤。及明,以告太公敬一[5],且使備具[6],曰:“玉田公捐舍矣[7]!”太公請先探之,信,而后之。不聽,竟以素服往[8]。至門,則提掛矣[9]。嗚呼!古人于友,其死生相信如此;喪輿待巨卿 而行[10],豈妄哉!
翻譯
李王春先生的祖父,與我已故的叔祖玉田公,交情最好。一天夜里,李的祖父夢見玉田公到他家里,神色凄傷地和他說話。李祖問:“你來有什么事嗎?”他回答說:“我要出遠(yuǎn)門,特來向你告別。”又問:“到哪里去?”回答說:“很遠(yuǎn)啊。”說完轉(zhuǎn)身走了。李祖把他送到山谷中,見石壁有條裂縫,玉田公便拱手告別,然后背對石縫慢慢倒退著隱入石縫中,喊他也不應(yīng)聲。李祖一下從夢中驚醒了,挨到天亮,將夢中的事告訴了太公敬一,并讓家人準(zhǔn)備好吊喪的物品,說:“玉田公已經(jīng)去世了。”太公叫派人先探聽一下,如果是真的,再去吊唁。李祖不聽,竟換上素服去了。到了玉田公的門前,果然見門上已掛著白幡了。
唉!古人對朋友,連生死都深信不疑;古人張元伯的靈車要等范巨卿來到,才肯前行,豈是荒誕之談?
注釋
[1]王春李先生:李憲,字王春(縣志作玉春),山東淄川人,作者摯友 李堯臣(字希梅)之父。明崇禎九年(1636 年)舉人,清順治三年(1646 年)進(jìn)士。任浙江孝豐縣(令屬安吉縣)知縣,卒于官。有著作多種,未刊。 傳見乾隆《淄川縣志》六《續(xù)文學(xué)》。其詛,名字事跡未詳。
[2]先叔祖玉田公:蒲生汶,字澄甫,作者叔祖。明萬歷十三年(1585) 舉人,二十年(1592)進(jìn)士。官直隸省玉田縣知縣。見《淄川縣志》。
[3]長往:出遠(yuǎn)門,暗喻永逝。
[4]裂罅(xià下):裂縫。罅,縫隙。
[5]太公敬一:李思豫,字敬一,李憲的父親。傳見《淄川縣志》六《續(xù) 義厚》。
[6]具:喪用品。
[7]捐舍:捐棄宅舍;去世的諱稱。《戰(zhàn)國策·趙策》:“奉陽君妒,大 王不得任事,??今奉陽君捐館舍,大王乃今然后得與士民相親。”鮑彪注:“禮,婦人死曰捐館舍,蓋亦通稱。”
[8]素服:喪穿的白衣。
[9]提:門。喪家門口所掛的緣有垂幅的紙。
[10]喪輿待巨卿而行:《后漢書·獨行·范式傳》:范式,字巨卿,與 汝南張劭為友。張死后,范式夢其來告喪期,并囑臨葬。范乃素車白馬千里 往。范未至,柩至擴(kuò)而不肯進(jìn);范至,叩棺致唁,“執(zhí)紼而引,柩于是乃前。” 遂如期成葬。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杰出的文學(xué)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yīng)童子試曾連續(xù)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bǔ)博士弟子員外,以后屢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yīng)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bǔ)了個歲貢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dāng)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rèn)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