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出處】唐.李端《聽箏》
【意思翻譯】在華美的房舍前,她用潔白的手拔弄著箏弦;
【全詩】
《聽箏》
.[唐].李端.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注釋】
①金粟柱:上有金色小點(diǎn)花紋的箏柱,柱為架弦的碼子,木制,橋形,立在箏的面板上,一柱架一弦,定弦時可左右移動以調(diào)節(jié)音高,彈奏時則將弦的振動傳導(dǎo)至音箱,使聲音得到美化和增強(qiáng)。
②素手:潔白的手。玉房:閨房的美稱。
③二句意謂為了得到周郎的眷顧,故意常常撥錯弦。《三國志· 吳志· 周瑜傳》記載,吳國名將周瑜,精通音樂,聽人奏曲有誤,就回頭向那人望一眼示意,當(dāng)時人說:“曲有誤,周郎顧。”二句化用此典。
【賞析】
詠彈箏女郎詩。唐代李端作:“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金粟:形容箏的弦軸(俗稱柱)精美華貴。玉房:對箏的安枕(俗稱橫木)的美稱,此處代指箏。這首詩的主要內(nèi)容是:窈窕淑女,纖纖玉手,撥弄著箏弦。為了能得到意中人的眷顧,她常常成心地拂錯箏弦。末兩句詩人用了一個典故:三國時吳國的周瑜,英俊瀟灑,在24歲時即被任命為建威中郎將,且精通音律,人們美稱之為周郎。周瑜喜歡聽琴,每當(dāng)他聽到別人彈琴曲調(diào)有誤時都會回過頭去看上彈琴者一眼,故人們議之曰“曲有誤,周郎顧”,后人又給他一個“顧曲周郎”的雅稱。詩人細(xì)膩地寫出了彈箏女郎的心理,通過她們“時時”撥錯箏弦這一細(xì)節(jié),巧妙地表現(xiàn)了她們對意中人無限愛戀的情意,箏也成了她們傳達(dá)愛情的中介物。
【鑒賞導(dǎo)示】
清人徐增分析這首詩時說:“婦人賣弄身份,巧于撩撥,往往以有心為無心。手在弦上,意屬聽者。在賞音人之前,不欲見長,偏欲見短。見長則人審其音,見短則人見其意。李君何故知得恁細(xì)。”這一精辟見解可供鑒賞時參考。
【賞析】
這首小詩寫一位彈琴女子為博取青睞而故意彈琴出錯的情態(tài),寫得婉曲細(xì)膩,富有情趣。
首句用“金粟”形容箏柱裝飾華貴。作者一落筆就擒題,寫裝飾漂亮的箏發(fā)出了鳴彈之聲,不只用筆簡省,而且“先聲奪人”,引起讀者注意。第二句,寫彈琴人。用“畫龍點(diǎn)睛”法,只寫她的纖纖“素手”在玉房(箏上安枕的地方)前擺動。通過這只靈巧潔白的纖手,人們可以想見其人的美貌和精湛的技藝。前二句合起來,好像一個特寫鏡頭,給人留下了強(qiáng)烈的印象和充分想象的余地。三、四句,仍然沒有描繪彈琴女郎的形貌,卻借助細(xì)微的動作,透露了她別有心意的情思。這里詩人巧妙化用了“曲有誤,周郎顧”這一典故,用“周郎”比喻彈琴女子屬意的知音者。“欲得”二字,表明這位女子渴望看到意中人的顧盼;“時時”二字,強(qiáng)調(diào)她一再出錯,顯示故意撩撥的情態(tài),表示注意到她的用心不在獻(xiàn)藝博知音,而在其他。
此詩的妙處在于詩人通過細(xì)致的觀察,抓住了生活中體現(xiàn)人物心理狀態(tài)的典型細(xì)節(jié),將彈琴女子的微妙心理,一種邀寵之情,曲曲寫出,十分傳神。詩的寫法像速寫,似素描,對彈琴女形象的描寫是十分成功的。
【鑒賞要點(diǎn)】
[1]名句:“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2]描寫抓住細(xì)節(jié),刻畫形象、傳神。[3]巧于用典。[4]形象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