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杜翁文言文翻譯
文言文
杜翁,沂水人。偶自市中出,坐墻下,以候同游。覺少倦,忽若夢,見一人持牒攝去。至一府署,從來所未經(jīng)。一人戴瓦壟冠自內(nèi)出,則青州張某,其故人也。見杜驚曰:“杜大哥何至此?”杜言:“不知何事,但有勾牒。”張疑其誤,將為查驗。乃囑曰:“謹(jǐn)立此,勿他適。恐一迷失,將難救挽。”遂去,久之不出。
惟持牒人來,自認(rèn)其誤,釋令歸。別杜而行,途中遇六七女郎,容色美好,悅而尾之。下道,趨小徑,行數(shù)十步,聞張在后大呼曰:“杜大哥,汝將何往?”杜迷戀不已。俄見諸女人入一圭竇,心識為王氏賣酒之家。不覺探身門內(nèi),略一窺瞻,即覺身在苙中,與諸小豭同伏。豁然自悟,已化豕矣。而耳中猶聞張呼,大懼,急以首觸壁。聞人言曰:“小豕顛癇矣。”還顧,已復(fù)為人。速出門,則張候于途。責(zé)曰:“固囑勿他往,何不聽言?幾至壞事!”遂把手送至市門,乃去。杜忽醒,則身猶倚壁間。詣王氏問之,果有一豕自觸死云。
翻譯
杜翁,是沂水縣人。一天他偶然從街市上出來,坐在墻下,等候一起來逛市的伙伴。他覺得有些困倦了,忽然像是進入夢中。見一個人拿著公文把他抓去,到了一處官府衙門里,這地方他從來沒有到過。有個戴瓦壟帽的人,從官署里出來,細(xì)看原來是青州的張某,是過去的熟人。張某見到杜翁很驚訝地問:“杜大哥,你怎么來到這里?”杜翁說:“不知怎么回事,不過有拘捕人的文書。”張某懷疑有差錯,要去為他查驗一下,叮囑他說:“要小心謹(jǐn)慎地站在這里,不要到其它地方去,怕萬一迷失了路,就很難挽救你了。”張某說完就走了,很長時間不見出來。只有那個拿著公文的人來了,自己承認(rèn)是抓錯了人,當(dāng)即釋放杜翁回家。
杜翁告別了那人往回走,路上遇見六七個女郎,容貌長得很美好,心中喜歡她們,就跟在她們后面走。下了大道,走上小路,剛走了十幾步,聽見張某在后面大聲呼喚:“杜大哥,你要到哪里去?”杜翁迷戀女郎們,情不自主地跟著走。眨眼間,見眾女郎進入一個小門中,認(rèn)得這是賣酒的王某家。他不覺探身門內(nèi),剛往里瞧了一眼。就見自己已在豬圈里,和許多小豬臥在一起。這才一下子明白過來,原來自己已經(jīng)變成豬了。不過耳內(nèi)還聽到張某呼喊。他非常害怕,急忙用頭碰撞豬圈的墻壁。聽到有人說:“小豬得了羊癇風(fēng)了。”他上下打量自己,已經(jīng)又變成了人。急忙走出門來,就見張某已經(jīng)等候在路上。張某責(zé)備他道:“本來叮囑你不要到別處去,你為什么不聽我的話呢?幾乎壞了大事!”于是握著杜翁的手把他送到街市口,才告別去了。
杜翁忽然從夢中醒來,自己的身子還倚在墻根。他到姓王的家里去詢問,王家說果真有一頭豬自己觸墻而死。
注釋
[1]沂水;縣名。今屬山東省。
[2]持牒攝去:手持公文,拘捕而去。牒,公丈,即下文“勾牒”,拘捕犯人的公牒。攝,拘捕。
[3]瓦壟冠:即瓦楞帽,明代平民戴的一種帽于,帽頂折迭似瓦楞,因稱。
[4]青州:府名,治所在今山東益都縣。
[5]圭竇:墻上鑿門,上銳下方,其形如圭,故稱圭竇。竇,式作“窬”。《文苑英華》三五一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七契》:“蓽門鳥宿,圭竇狐潛。”
[6]苙(lì歷):此從二十四卷抄本,原作“笠”。|,牲畜的欄圈。《方言》三:“|,國也。”|(hùn混),豬圈。
[7]豭(jiā家):豬的別稱。見《方言》。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xué)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 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yīng)童子試曾連續(xù)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后屢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yīng)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dāng)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rèn)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