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出處】唐·柳宗元《漁翁》。
【意思翻譯】漁翁昨夜落宿在西邊巖石下,早晨起來在清澈的湘江中汲水,燒竹煮飯。寫了漁翁的起居活動,表現出漁翁的勤勞與儉樸。而詩中以“清湘”代水,用“楚竹”代薪,則給 人以超凡絕俗之感,流露出詩人憤世嫉俗的孤高情懷。
注:汲(jí),從深處打水。燃楚竹,燒竹煮飯。
【全詩】
《漁翁》
.[唐].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注釋】 ①西巖: 指永州西山。②清湘: 指湘水,流經永州。③欵乃(ao ai奧靄): 象聲詞,搖櫓聲。淥 (lu路): 清澈。
【全詩賞析】
《漁翁》是把詩中人漁翁置于他活動的天地中來描繪的,通過其活動 以及周圍景物揭示主人公的精神風貌。首句從“夜傍西巖宿”寫起,我們 可以想象漁翁是以船為家,生活在山水之間,行蹤飄忽不定……詩的第二 句寫他早起打水生火,開始一日的生活,事屬平常,但所汲為“清湘”之水, 所燃為“三楚”之竹,這就很不平常了。“清湘”和“楚竹”在古代詩文中被 賦予豐富的意蘊,所以一經拈出,就能激發讀者的聯想,有超凡脫俗之感, 感到它們似乎象征著詩中人孤高的品格。讀詩的第三句“煙銷日出不見 人”,我們才醒悟到原來前兩句所描述的其實是“霧里看花”,很不真切,讀 者只能從汲水的聲響與燃竹的火光知道西巖下有一漁翁在。那么“煙銷 日出”以后該能看清楚漁翁的身影以至他的容貌了吧?急不得,先說“不 見人”,繼而隨著“欸乃一聲”棹歌,忽現眼前的是“山水綠”畫面。這里頗 有奇趣可尋:不見其人而先聞其聲,使主人公的出場不同一般;不說“山水 綠”是“煙銷日出”所致,而直接棹歌,似乎山水是被棹歌唱綠的。但仔細 琢磨,又完全合乎情理:日出煙散,人們首先看到的是山和水等大目標,然 后才會把視線集中到具體的細小目標,只要有過類似經歷的人都會有這 種體驗。“欸乃一聲”的棹歌在山水間飄蕩,它不受什么限制,自然入耳, 聽者尋聲得人,于是人物出場。經過這一番安排,主人公的亮相造型自然 會十分鮮明突出。詩的最后兩句在句式結構上也有類似三、四句的錯位: “回看天際”這一動作與“下中流”沒有邏輯關系,視線所接應該是“巖上無 心云相逐”。經作者這樣安排以后,讓人覺得“回看天際”的動作尚未最后 完成,而漁舟已下到中流之中了,漁翁動作敏捷可以想見。而用巖上白云 繚繞舒展的畫面結束全詩,有悠遠不盡之致。“云無心而出岫”曾經是陶 淵明企慕的境界,可以說末句的景物描寫是揭示主人公精神風貌的著意 之筆。
蘇軾曾說:“孰味此詩有奇趣。”但又主張后兩句“雖不必亦可”。這種 看法引起后世持久的爭論,意見難以統一,但一致認為原作是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