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后庭花 ”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后庭花
【出處】唐·杜牧《泊秦淮》
【意思翻譯】六朝雖早已亡國,但是,在酒店里賣唱的女子,卻仍然不知亡國的遺恨;還是和以前一樣地唱著陳后主所作的“玉樹后庭花”的曲子。
“秦淮”是河名,在金陵桃葉渡,附近為六朝時代最繁華的地方。
“后庭花”是六朝陳后主宮人所唱的“玉樹后庭花”的曲名。
這是作者夜泊秦淮時,見景傷情的感慨詩句。
詩句借商女的無知來譴責陳后主的醉生夢死,婉曲隱折地寫傷時感世的憂患意識。“不知”二字,感慨最深,宜為千古絕唱。
【意思2】
商女: 賣唱的歌女。后庭花: 即 《玉樹后庭花》。南朝陳后主所作,聲音淫靡,后人便把它看作亡國之音。句意: 歌女們不懂得亡國之恨,隔著秦淮河還在唱著 《玉樹后庭花》 這亡國的靡靡之音。詩人譴責醉生夢死的封建統治階級,于委婉曲折的詩句之中含有尖銳的諷刺。
唐杜牧 《泊秦淮》 詩: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 《后庭花》。” ( 《樊川詩集注》四卷273頁)
明楊慎 《升庵詩話》 卷一○: “ 《后庭花》,陳后主之所作也,主與倖臣各制歌詞,極于輕蕩,男女唱和,其音甚哀,……耽嗜歌曲,以至于亡亂。世代雖異,聲音猶存,故詩人懷古,皆有猶唱猶吹之句。嗚呼,聲音之入人深矣。” 俞陛云《詩境淺說》 續編: “以商女之明慧善歌而亦如無知之木石,獨有孤舟行客,俯仰興亡,不堪重聽耳。”
【全詩】
《泊秦淮》
.[唐].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全詩鑒賞1】
秦淮,即秦淮河,源出江蘇溧水縣,流經南京入長江。后庭花,樂曲名,它是南朝時陳的末代皇帝后主陳叔寶的作品,是反映宮廷腐化生活的靡靡之音。陳后主每天同寵臣、嬪妃飲酒作樂,政治腐敗,終于為隋所滅。故后人將此曲看成是亡國之音。
這是一首吊古傷今之作。首句寫詩人夜泊秦淮所見。詩人選取“煙”、“水”、“月”、“沙”幾種景物,描繪出秦淮河幽靜迷人的夜色,渲染了一種凄清暗淡的氣氛。次句扣題“泊秦淮”,點出時間、地點。末二句是詩人夜泊秦淮時的所聞所感。詩人聽到秦淮河畔的歌女(“商女”)在為人演唱《后庭花》,想到了陳后主的滅亡,不禁生發出深沉的悲憤與無限的感慨。“商女不知亡國恨”二句,以凝煉含蓄的語言,抒發了對晚唐統治階級只顧個人享樂、不管國家安危的不滿,對唐代將要步亡陳后塵的現實進行了諷刺。
【全詩鑒賞2】
秦淮河,流經建康(今南京),這是六朝建都的地方。唐時稱金陵,雖然不是國都,但由于歷史的原因,這里仍然是一個繁華的城市。秦淮河就是這個繁華都市的的一顆明珠,更是人們游冶勝地。詩人在一個月色朦朦的夜里,船泊秦淮河,即景生情,無限感慨,寫下這首絕句。
詩的首句以互文的修辭法,寫出了一幅迷茫朦朧的畫面:江面上一片輕煙彌漫,月色朦朧,銀白色的沙灘,湛藍湛藍的江面,華燈初上的兩岸,全都籠罩在迷茫的煙靄和慘淡朦朧的月色之中,連江水也帶著令人凄愴的寒意。這是純然寫景嗎?自然不是。這幅景色抹上了詩人主觀感情的色彩,它也是在寫情,寫詩人當時黯然傷神之情。本來此情此景,秦淮河的月色景致,應該說是相當美麗的:一片笙歌,槳聲燈影,配上清幽的月色,該是多美的夜啊。可是詩人杜牧面對此情此景,卻無心欣賞,因為擔憂國家時局,覺得前途渺茫,反而觸目凄清。因而覺得煙也朦朧,月也朦朧,水也朦朧,沙灘也朦朧……到處是迷茫、到處是令人感傷悵惘的黯淡色彩。景,被詩人憂傷的感情色彩籠罩住了。第二句按敘事順序應該在第一句之前,“夜泊秦淮”才看見那一片迷朦的景象。但是詩人為了突出當前對景色的感受,給整首詩創造氣氛,就象繪畫時先抹上底色,創作歌曲時先定下基調一樣,因而在敘事順序上作了顛倒。這樣第二句的“夜泊秦淮”就成了第一句的補充,也就是說“夜泊秦淮”才得到了前面的感受。而第二句的“近酒家”又開啟了后兩句的描寫。“酒家”是達官貴人游冶之地,歌妓多在“酒家”為達官貴人們演唱。所以“近酒家”才能聽到“商女”的“唱”。這里可以看出詩人在藝術結構上的縝密。
最后兩句是全詩的主旨所在,也就是首句寫景所表露的憂傷感情的原因。《后庭花》又名《玉樹后庭花》,是陳朝亡國君主陳叔寶所作,曲調柔靡,內容淫冶,歷來認為是典型的亡國之音。國家將亡而不知悲痛,在一片表面繁華的景象中,竟然還唱著那典型的亡國靡靡之音。“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是作者的憂傷、批判。詩人批判誰呢?是那位唱歌的“商女”嗎?顯然不是,如果沒有那班在酒樓花天酒地、聽著淫調蕩調的貴族大官們,那得有“商女”的歌唱呢?所以正是這班貴族大官們不知亡國恨,他們醉生夢死,弄得政治腐敗,國家將亡。只不過是詩意轉折了一層,不那么外露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