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之釜底抽薪文言文翻譯
三十六計·混戰計——釜底抽薪
【原文】
不敵其力①,而消其勢②,兌下乾上之象③。
【注釋】
①不敵其力:敵,動詞,攻打。力,最堅強的部位。
②而消其勢:勢,氣勢—。
③兌下乾上之象:《易經》六十四卦中,《履》卦為 “兌下乾上”,上卦為乾為天.下卦為兌為澤。又,兌為 陰卦,為柔;乾為陽卦,為剛。兌在下,從循環關系和規律上說,下必沖上,于是出現“柔克剛”之象。此計正是運用此象推理衍之,喻我取此計可勝強敵。
【按語】
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陽中之陽也,銳不可當;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勢也,陰中之陰也,近而無害;故力不可當而勢猶可消。尉繚子曰:“氣實則斗,氣奪則走。”面奪氣之法,則在攻心,昔吳漢為大司馬,有寇夜攻漢營,軍中驚擾,漢堅臥不動,軍中聞漢不動,有傾乃定。乃選精兵反擊,大破之:此即不直當其力而撲消其勢也。宋薛長儒為漢、湖、滑三州通判,駐漢州。州兵數百叛,開營門,謀殺知州、兵馬監押,燒營以為亂。有來告者,知州、監押皆不敢出。長儒挺身徒步,自壞垣入其營中,以福禍語亂卒日:“汝輩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于左,脅從者立于右!”于是,不與謀者數百人立于右;獨主謀者十三人突門而出,散于諸村野,尋捕獲。時謂非長儒,則一城涂炭矣!此即攻心奪氣之用也。或日:敵與敵對,搗強敵之虛以敗其將成之功也。
【賞析】
水涼水沸,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要使鍋中的水沸騰,在鍋底生火并加柴草即可。若不想讓水沸騰,可以加進一些涼水,即揚湯止沸,也可以抽掉鍋底的柴草,即釜底抽薪。揚湯止沸,水一時涼了,很快又會再沸。沒有從根本上止沸。釜底抽薪,因為水靠火沸,火要薪生,便從根本上消除了水沸的基礎或依靠物。
世間很多事物的初始與發展,和水涼水沸形式相似,生生變化之理相同。對立勢力便是如此,與對立勢力較量,道理和制止水沸相同。正面攻擊,等于熱水止沸,可能勞而無功;消除對立勢力的生存根源,便是釜底抽薪。
古今戰爭中,糧草為部隊生存之根本,為部隊戰斗力的本源,因此,總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曹操與袁紹征戰,正面交鋒,曹可能永遠也無法擊敗袁,曹很聰明,燒了袁軍的糧屯,斷了袁軍之根本與能源,因而大敗了袁軍。這是極為高明的釜底抽薪。
在現代經商賺錢中,經營者不論實力強大的一方,還是實力微弱的一方,都可以使用此計,以削弱對手勢力而使之不攻自破。
【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
釜底抽薪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指暗中進行破壞。
【歷史典故】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河北袁紹乘勢崛起。公元199年,袁紹率領十萬大軍攻打許昌。當時,曹操據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二萬多人。兩軍離河對峙。袁紹仗著人馬眾多,派兵攻打白馬。曹操表面上放棄白馬,命令主力開向延津渡口,擺開渡河架勢。袁紹怕后方受敵,迅速率主力西進,阻擋曹軍渡河。誰知曹操虛晃一槍之后,突派精銳回襲白馬,斬殺顏良,初戰告捷。
由于兩軍相持了很長時間,雙方糧草供給成了關鍵。袁紹仗勢從河北調集了一萬多車糧草,屯集在大本營以北四十里的烏巢,因為他不把小小的曹操放在眼里,于是沒有安派重兵。曹操探聽烏巢并無重兵防守,決定偷襲烏巢,斷其供應。他親自率五千精兵打著袁紹的旗號,銜枚疾走,夜襲烏巢,烏巢袁軍還沒有弄清真相,曹軍已經包圍了糧倉。一把大火點燃,頓時濃煙四起。曹軍乘勢消滅了守糧袁軍,袁軍的一萬車糧草,頓時化為灰燼,袁紹大軍聞訊,驚恐萬狀,供應斷絕,軍心浮動,袁紹一時沒了主意。曹操此時,發動全線進攻,袁軍士兵已喪失戰斗力,十萬大軍四散潰逃。袁軍大敗,袁紹帶領八百親兵,艱難地殺出重圍,回到河北,從此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