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的耿介-人物
1957年,北大新聞系一個學生去見沈從文,要求對沈從文進行采訪,結果碰了個釘子,被沈從文拒絕了。
照常理來講,接受采訪是一件非常榮幸的事,特別采訪者還是北大學生。沈從文為什么拒絕了呢?
在給北大一個朋友的信中,他道出了個中緣由:“昨天有個北大新聞系學生來訪問我,介紹信十分離奇,一信中計有三個不相干的名字,除我外還有陳慎言和小翠花,給我一種痛苦的壓力。這個介紹信真是不倫不類……如果真是新聞系開來的,也證明新聞系辦得有問題,大致學生從未看過我的作品。”
1980年初,上海電影制片廠通過政協領導徐盈轉致沈從文信,提出要拍攝《邊城》,希望能得到沈從文的同意。沈從文接到信后,與上海電影制片廠進行了幾次溝通,因雙方意見不一致,所以一直沒有答應上影廠。
1981年第3期《芙蓉》雜志發表了上影廠根據小說《邊城》改編的劇本《翠翠》,沈從文看過后十分不滿。他在寫給徐盈的信中說:“若電影劇本必須加些原作根本沒有的矛盾沖突才能通過,我私意認為不如放棄好。……一加上原書并沒有的‘階級矛盾’和‘斗爭’,肯定是不會得到成功的。……我的作品照例是目前人習慣說的極端缺少思想性的……在生前看不到的重現于電影上,也認為十分平常自然,并不是什么值得惋惜的事。”
沈從文一直不同意上影廠的改編方案,但上影廠決心很大,一定要拍這部電影,并采取了措施,將作品的改編費先行寄給了沈從文,但沈從文接到這筆錢后,二話沒說就給退回去。
可上影廠不死心,過了一段時間,再次將改編費寄給沈從文,沈從文接到后,依然將錢寄回去。在十一月份寫給徐盈的信中,他說:“上影廠某文學部陳某,來一信,態度十分惡劣,且帶訛詐性質。或許即《邊城》改編人之一,并以‘業在文化部備案’為辭,似乎如此一來,我即可以不過問。正因此,我必須過問。”就這樣,由于沈從文的堅持,上影廠終究也沒能獲得小說《邊城》的電影改編權。
沈從文先生是文學大師,也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人,在學術著作出版時,能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在某些問題上不妥協,表現出了難得的個性堅守。沈從文先生的耿介,讓我們看到了他率性而為、真情流露不做作的一面,這正是名家與眾不同的一面,堪稱另類的風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