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完美,越荒涼-人生
經常有人引用張岱《陶庵夢憶》里的那句話,“人無癖不可與交”,但這句話常常被人們誤讀。實際上,張岱的這句話,后面才是重點: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一個人,如果從來沒有依戀過、痛悔過、深陷過,就沒有深情可言,你永遠也不可能在生命里的任何時段與之結為知己。所謂知己,是要同悲同喜,以心相交的。
所以《紅樓夢》里的人物,人們評價最不一的,就是寶釵。愛之者謂之冷靜完美,宜室宜家;厭之者謂之偽善冷酷,沒有溫度。
其實在文學作品里,那些所謂完美的大善人,向來招人非議。就像劉備、宋江,他們表現得越是完美無私,越是讓人懷疑他們的偽善。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太完美、太理想化的人,會讓人懷疑他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寶釵身上。作為十幾歲的少女,寶釵卻超人般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近乎完美。然而正是因為她少有缺點,少有真性情的時刻,反而讓人對她感覺疏離、陌生,甚至反感。
和寶釵相比,黛玉是詩人、文學家,她的煩惱多來自內心與世界的無聲沖突。而寶釵要操心的卻是世間種種:經營生意、人命官司、人際紛爭等。寶釵出生于人丁單薄的皇商之家,父親早逝,母親無能,哥哥是只會闖禍的“薛大傻子”。從懂事起,寶釵就背著沉重的負擔。從她出場時薛蟠為了香菱打死馮淵,葫蘆僧誤判葫蘆案,到后八十回里夏金桂大鬧薛府,誤食毒藥而亡,寶釵時時要操心的,都是最瑣碎、最難纏、最不堪的家務事。她所見識的人生,遠比寶玉、黛玉、探春他們所見識的,要復雜、殘酷、骯臟得多。
金釧之死一節,寶釵安慰王夫人的話向來為讀者詬病,覺得她無情。但這就是寶釵的習慣性思維,對她而言,金釧之死是一件要處理的事情,就像被金桂折磨的香菱,她用帶香菱走的方式來庇護一樣,兩種行為都無關當事人本身。她考慮事情從不是因為感情,而是因為解決問題需要如此。
寶釵的為人處世,就像寶玉所看《莊子》里的那句話:“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人世間,總是那些更聰明、更敏感、更有追求或是野心的人活得更勞累、更憂傷,那些自認有補天之才的人,更是會承擔起很多也許本不屬于他們的擔子;才能平庸或是心性散淡的人,才有可能“飽食而遨游”,才能體會“泛若不系之舟”的隨意和自由。
經歷過喪父之痛、家世敗落的寶釵,其實是悲觀的。她為即將到來的荒涼命運做好了一切準備。她從來衣飾素淡,房間像雪洞一般,任何裝飾玩物皆無,是因為她做好了繁華可能落盡的準備。當家族的頹勢不可逆轉時,她的準備讓她能承受任何艱苦、不可預知的環境。
只是,即便在隱隱而來的命運面前,寶釵做好了所有的準備,但不貪戀繁華舊夢,不眷念友情、愛情,活著,又是多么了無生趣的事情。所以寶玉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思念的卻仍舊是“世外仙姝寂寞林”,因為,只有黛玉是和他同悲同喜,感受過愛與美,體味過生命中那些又寂寞又美好、又煎熬又甜蜜的種種深情的人。繁華過后的凋落才格外悲涼,相聚過后的離散才格外讓人惆悵。
聰明完美的寶釵,為命運做好了所有的準備,唯一沒有料到的,卻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