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自然歷史頻道的攝影師干了什么-勵志人物榜
2006年,為制作一部關于海洋野生動物所面臨危機的紀錄片,霍斯金前往夏威夷群島拍攝,這里的海灘本來是信天翁的樂園。但是在中途島看到的慘相讓她驚呆了,觸目可及的都是奄奄一息和垂死掙扎的信天翁,她只有踩著它們的尸體才能夠前進。她發(fā)現罪魁禍首在于它們吞食的塑料袋碎片、打火機、牙刷和小玩具等小顆粒塑料制品。
從此,霍斯金在英國打響了一場與塑料制品的“戰(zhàn)爭”。
塑料影響食物鏈
信天翁靠在海面上尋找色彩鮮艷的魷魚來維持生存,它們把漂浮在海面上的彩色塑料當成魷魚吞食,還銜回來喂食幼鳥,胃中充滿塑料制品的成鳥和幼鳥很快會因為脫水或饑餓死亡。那些尚且活著的幼鳥試著飛起來,但都因為太虛弱墜入海中。
在拍攝過程中,霍斯金采訪了致力于海洋塑料污染的研究人員查爾斯·摩爾,后者的警告讓她意識到情況的緊迫性。摩爾投身海洋塑料污染研究已經10余年了,他發(fā)現北太平洋的洋流運動把大陸上的大量垃圾吸入海中,然后拋在中心地帶,而夏威夷正處于中心位置。而海洋中80%的垃圾來自陸地,其中有90%是塑料垃圾。
摩爾把霍斯金帶到一處海灘,對著鏡頭,海灘上的塑料制品已經沒到了膝蓋,連沙灘上的沙粒都是塑料制品的微小碎片。摩爾告訴霍斯金,這些碎片小到足以讓食物鏈底層的生物食用,一旦食用后,塑料制品中的有毒物質會沿著食物鏈向上傳導給上層生物,包括人類。接下來那段時間,她不斷見證來自塑料制品的威脅。她看到一只因為喉嚨被塑料包裝紙堵塞窒息而死的50多歲的海龜;研究海豹的科學家告訴她,塑料制品在海豹身上造成的不同傷口已經成為科學家區(qū)分它們的標記。
禁用塑料袋的成果
2007年3月,紀錄片拍好后,霍斯金把它借給一個在小鎮(zhèn)上開商店的朋友看,第二天這位朋友就告訴她打算在其店里停用塑料袋。隨后霍斯金又把它借給其他朋友最后擴展成小鎮(zhèn)上43個生意人看,并向他們解釋塑料制品污染海洋的危害。霍斯金說,塑料制品像海綿吸水那樣成為有毒化學物質的寄生處,而這些化學物質會沿著食物鏈最終進入人體,并導致癌癥、不育和兒童生長發(fā)育問題等。摩爾在紀錄片結尾的警示也給店主們造成了很大的震撼,他說,我很慶幸自己出生在40年代,還能夠看到有海鳥自由飛翔的海灘,再過幾十年,子孫們只能看到這些碎塑料堆積成的垃圾海灘。
霍斯金以個人之力,向塑料制品宣戰(zhàn),并呼吁更多人加入環(huán)保隊伍中。紀錄片播出一個月后,美國、日本、中國和德國等很多國家和地區(qū)的媒體都來到鎮(zhèn)上,向霍斯金取經。小鎮(zhèn)里的行動引發(fā)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西約克郡的赫布登、漢普郡的歐弗頓等鎮(zhèn)紛紛仿效此法,發(fā)起“無塑料袋”行動。禁用塑料袋的城鎮(zhèn)迅速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