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橫之死-卷首語
氏三兄弟,皆為秦末叱咤風云的起義首領。亡秦之后,又是楚漢相爭,波譎云詭中,他們依舊不失英雄本色。很不幸的是,三兄弟當為人杰,卻一個個英年早逝。陳勝起義后,大哥田儋舉事反秦,收復了大片故土,自立為齊王,可卻在后來援救魏國的戰斗中被章邯所殺。二弟田榮揭竿而起,收復江山,又自立為王。可惜不久他也在楚霸王的追殺中亡命。此時,三弟田橫橫空出世,再次擔當起復齊大任。僅僅三年,齊國又回到了他手中。但是,劉邦一統天下之后,他還是自殺身亡了。三兄弟都死于非命,而值得玩味的是,田儋、田榮死于戰場,卻沒有給后人留下太多的感嘆,倒是自殺的田橫卻受到了一代一代國人的景仰。
田橫重建齊國之際,正值楚漢相爭最慘烈之時,項羽氣勢如虹,劉邦亦當仁不讓,你來我往中天下歸屬難見分曉。至于其他藩王諸侯,也不可小視。漢王就是在這個關鍵時候,指派酈食其前往齊國游說田橫。酈公巧舌如簧、噓枯吹生;田橫英勇善戰,但也目不短視。兩人一拍即合:投入漢庭,助劉邦一統天下。合約簽訂之后,田橫便廢棄了守城戰備,放任將士飲酒作樂,只等劉邦的一紙詔文來到,齊國百姓也就安居樂業了。如果說是入股,從當時的股市行情而言,投靠劉氏集團未必就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劉邦剛從滎陽城里倉皇出逃,四周都是項羽的追兵,但是,后來的歷史證明,劉氏集團不是現行旺股,卻是最好的潛力股。田橫的選擇無疑是個遠見之舉。問題是,人算不如天算。當時韓信正陳兵齊國邊境,得到消息之后,就打算偃旗息鼓。可是,韓信的高參蒯通卻是極力勸阻:酈食其不過是一個搖唇鼓舌的說客,嘴唇張合間就收復了齊國七十余座城池,而將軍率百萬大軍,征戰年余,僅攻占了趙國五十余座城邑,難道將軍之威還不如一介讀書之人?再說,將軍是奉詔攻打齊國,此刻您也沒接到停止攻打的詔令啊!韓信受了如此蠱惑,自是按捺不住,便偷襲了毫無防備的齊國。田橫直呼上當受騙,于是就將酈食其活活烹殺,以示血戰到底之決心。當然,這已是一場無法取勝的戰爭,田橫兵敗國亡后,逃到梁地,投到了彭越帳下。可是,田橫烹殺酈公,卻為他后來自殺埋下了揮之不去的伏筆。
一年之后,劉邦滅了項羽,彭越被封為梁王。田橫害怕被殺,就帶著500余名難兄難弟逃到海上,居住在一個孤島上了。劉邦聽說后,感慨良多。一是田氏兄弟不易,前赴后繼,硬是平定了齊國,也屬于棟梁之才;二是當年攻克齊國,本意不想欺詐,但也有不義之嫌;三是齊國賢士大都依附田橫,如今讓他流落海上,以后難免再生禍患。于是他就下詔招撫田橫:若是來京,最大可為王,最小可為侯;如若不來,將派軍隊加以誅滅。
田橫無奈,只得帶著兩個門客前往洛陽。到了離京城約三十余里處,他突然對漢使說,面見天子,理當沐浴一新。于是就在驛站住了下來。他又對兩個門客說,當年我和漢王都是南面稱孤,而現在漢王成了天子,我卻成了亡國奴,這是奇恥大辱;我烹殺了酈食其,現在卻要與他的兄弟一起侍奉一個天子,我心存羞愧。至于皇上招我進京,未必不只是想一睹我的容貌,我此刻割下頭顱,你們快馬入朝,皇帝還能看個清楚。說罷,跪對東方故國,提刀自刎了。
田橫的生命到此結束,但故事還在延續。
劉邦見到田橫的頭顱后,直呼“賢能之人”,且掉下了眼淚。此淚是真是假,不必深究,但他確實派出兩千名士卒,以諸侯王之禮安葬了田橫,且拜田橫的兩個隨從門客為都尉。只是這兩個門客沒給皇帝面子,在田橫墓旁挖了個洞,然后自刎,倒在洞里,追隨主子去了。劉邦吃驚,認定田橫的所有門客都是賢者,就又令人去孤島上招安。可是這五百門客聽說田橫已死,肝膽寸斷,便又一起揮刀殉節了!
一個田橫死了,卻推動了一次集體效仿!田橫的剛烈與門客們的血性,從此就黏稠一體,編織出了一份人神共泣的悲壯!當然,也從此引爆歷代文人騷客和英雄豪杰的吟贊與感嘆。
鄭成功詩云: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龔自珍題吟:田橫五百人安在?難道歸來盡列侯。現代大作家郁達夫也曾寫下了“萬斛濤頭一島清,正因死士憶田橫”的名句;更有大師徐悲鴻窮盡二載,畫出了《田橫五百壯士圖》!
其實,田橫未必一定要選擇自殺,而五百門客又未必不是愚忠。但是,他們之所以讓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不能遺忘,無非就是一句話:一個國家崛起需要一份血性,一個民族復興少不得一份悲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