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在讀書,還是在集郵-文苑
“書不在于讀完它,而在于它成為你人生的一部分。”讀一本好書,應如飲茶般細細品味,讓它的精髓滲入你的靈魂。“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將一本書讀到通透,心境自然澄明。(蒙蒙)
以前,讀書前會很想讀一本書,但真正讀書時,經常是“想讀完書”,而不是“想讀書”。當你做一件事想著快點兒做完時,你的心思其實已經不在這件事上了。
人生也是一樣,如果你一心只等著功成名就家財萬貫衣食無憂的那一天,就好像你旅游時只等著回去寫游記和炫耀一樣,旅行本身就失去了意義。
生活就像這樣的旅行,我們讀的每一本書,寫的每一個字,邁的每一步,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這趟旅行的一部分。如果我們不能專注于它本身并享受這個過程,那整個生活就會變成急不可待的煎熬。
關于讀書這件事,我覺得對“量”的追求是完全無意義的。如果我在讀一本書時專注其中,不僅可以獲得遠比匆匆翻過更深入的東西,而且還能為人生增加不曾虛度的、有趣有意義的幾天或幾小時。
知乎上有個很好的問題:大學兩年讀了大概200本書,為什么感覺讀書的價值還是沒有體現出來呢?
其中有些精彩的回答道出了個中緣由——“書不在于讀完它,而在于使它成為你人生的一部分”。
大學時,一位很有才華的心理學老師說過一句話:“很多同學喜歡說自己一天能讀多少頁的書,有些人一天能讀50頁,有些人能讀100頁。可是你用‘頁數’為單位來度量讀書這種行為,從一開始就錯了。”
同理,如果你用讀了多少本書來形容你的讀書經歷,這種思路,從一開始就錯了。
如果你認真進到書里去,當你沉迷于書中絢爛多彩的世界,當你的觀念被翻天覆地地革新,是會完全忽略掉今天讀了多少頁多少本的。當我們看手表的時候,常是快等不及了;當我們數書頁的時候,常是快看不下去了;當我們念叨看了幾本書的時候,常是連書名都記不全了。
很多時候,一個人對待知識和思想的態度,就體現在用什么東西去丈量它。
如果有人問一位讀書且有大成之人:你因何而脫胎換骨?你因何而涅槃重生?他或許會說:“我因200本書而脫胎換骨,我因1000本書而涅槃重生。”
學而悟道,有時候一本書就夠了,有時候一萬本都不夠。這取決于,你讀了什么書,更重要的是,你是如何讀的:你有沒有讀進去把自己埋在里面?你有沒有讀出來打磨出一個新的自己?
有些書,要用心血去讀;有些書,要用足夠的經歷去讀;有些書,是要絞盡腦汁去讀;有些書,一輩子都讀不完,讀不透……
所謂200本,你不是讀少了,而是讀多了、讀淺了。你和許多人一樣,以為自己在讀書,其實是在集郵。
最后,建議你重新拿起一本你最崇敬的書,換一種方式,再讀一遍、兩遍、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