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偈-成長
朋友說:小年,令她開悟。
我與她同從桂林赴龍脊,小車的后排座位上,密不透風擠了三個大人,五歲的小年坐我膝上,半偎著,專注玩玩具。
朋友還年輕,或者是身體的緊密令她覺得心也緊密,開始娓娓訴說情路的跌宕,一段一段看不到終點,她說:“我就是想找一個成熟一些的人……”
小年頭也不抬,突然插話:“什么成熟不成熟,人又不是小果子。”一語震驚四座,如當頭棒喝。朋友說:“我懂了。”
懂,是很困難的事,否則不會有“說時似悟,對境生謎”的說法。但朋友,確實努力著,放開心胸,開始留意那些原先被她歸在“不成熟”類別的人:本來就該如此,紅元帥甜,青番茄也別有風味呀。
而我自己,也曾在剎那間,被小年點醒。
那年她兩歲,我正哄她睡覺,來了電話。忘了是誰打來的,忘了內容是讓我哭還是笑,總之,握住手機的手,說不出的疲憊。小年躺著,拽我的手臂,奶聲奶氣喊我:“放下,放下。”我不由得為之一震。
她還小,詞匯量還貧乏,她只是想讓我“放下手機”,乖乖陪她睡覺,共同進入夢之王國。但仿佛她說的是其他,那些握不住的沙,收不回的流水,融化了的霜雪,種種件件,提不起又放不下的事。
連我的小女兒,都在說:放下。還有什么,應該放不下?從此,無數個頭痛欲裂不能入睡的夜,我,掙扎著,嘗試著,一點點,放。緩慢比迅捷更需要控制力。
小年令我想起:古代有個和尚,不知什么事縈繞心頭,百思不得其解,越參禪,越用功,越迷迷瞪瞪想不開。有一天,他經過街市,在酒樓下整理松了的襪帶,聽見酒樓上傳來了女子的歌聲:“你既無心我便休。”他當即大悟。此后人稱“樓子和尚”。
幸好我有小年,修行,不必在街頭亂撞。是嬰童比我們還接近生命自身嗎?唯其語言不豐富,才能一語中的;沒見過大世面,反而更重視眼前的一草一木;孩子們總在問“是好人還是壞人?”你嫌他們幼稚?不,我慢慢明白:好壞是根本。不談好壞,人品、性格、趣味,都無從分辨。就好像,偽劣變質的食物,還要說什么營養與風味?
心中有事的時候,不妨聽聽童言稚語,就像聆聽潮汐的呼吸,或者牽牛花的綻放。安靜,低頭,專注,你所得到的,會比你想要的,多很多。